作者 | 眷尔
胡适誉林徽因为“中国一代才女”
胡适评陆小曼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林徽因为何在人生岔路口选择的是梁思成,为何不与爱得轰轰烈烈的徐志摩结为连理呢?让我们从林徽因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中说起,这封信里曾这样写到: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林徽因的这份分手信,将她的顾虑与忧心,赤诚诚地展现了出来。
或许,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为了徐志摩付出了很多,她不想因为她而阻隔断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她不想伤害一个无辜的女人,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者”,她做不到,她无法面对自己的插足,她也无法面对社会舆论,她要给自己洒脱的理由,她要给别人足够的空间,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一个。
所以,林徽因选择离开,选择放弃这段不该开始的爱,她回国了。
她最终还是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一个,她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梁思成,他们结婚了。
相比林徽因百转千回深思熟虑的分手信,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分手信,就是生与死吧。
1931年11月19日,因大雾影响,一架飞往北平的邮政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无人生还。
可怕的噩耗一下子席卷了北平(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前来报信的保君建被陆小曼狠狠地拦在门外,也就是这天,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划上了句号。
王映霞(郁达夫之妻)曾回忆当时的情景:下午,我换上素色的旗袍,与达夫一起去看望小曼,小曼穿一身黑色的丧服,头上包了一方黑纱,十分疲劳,万分悲伤地半躺在长沙发上。见到我们,挥挥右手,就算是招呼了,我们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在这场合,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是徒劳的。沉默,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小曼蓬头散发,大概连脸都没有洗,似乎一下老了好几个年头。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才发现现场惟一的一件完整遗物,那便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幅山水画长卷。
这幅字画是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徐志摩是拿去准备请好友题跋,而已题跋的计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键、梁鼎铭、陈蝶野诸人手笔,徐志摩还想到北京再请人加题,于是他小心地装在铁盒子了,完好无损。
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溢于言表,可惜两个世界相隔那么远,如梦一场,断肠天涯。
陆小曼写给徐志摩的悼念信
写到这儿,我不觉要向上天质问为什么我这一生是应该受这样的处罚的?是我犯了罪么?何以老天只薄我一个人呢?我们既然在那样困苦中争斗了出来,又为什么半途里转入了这样悲惨的结果呢?生离死别,幸喜我都尝着了。在日记中我尝过了生离的况味,那时我就疑惑死别不知更苦不?好!现在算是完备了。甜,酸,苦,辣,我都尝全了,也可算不枉这一世了。到如今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不死还等什么?这话是我现在常在我心头转的,不过有时我偏不信,我不信一死就能解除一切,我倒要等着再看老天还有什么更惨的事来加罚在我的身上?
陆小曼也在给胡适的信中也这样写道: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
若爱只如初见般美好,那该多好。
若爱只换一个今世今生,那该多好。
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是阴阳相隔,就此擦肩。
作品简介:胡适誉林徽因为“中国一代才女”,评价陆小曼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同为民国时期颇负盛名的女子,林徽因和陆小曼各有各的美,她们性格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精彩的人生。本书以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人生经历为蓝本,从她们的出身、爱情、才华、事业等方面入手 ,对比讲述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事业观,用她们的故事告诉所有女性朋友:女人如何做对爱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