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有雨,天是灰的,午后第一节课,终于读完久闻大名的《把信送到加西亚》,心情异常平静。当然心情跟书无关,因为周末晚上才一顿“狂风暴雨”过,第二天的平静颇有些负罪的意味。写点什么吧,于是就写下一句“不是你不好,是我太贪心”。写出这样的话,着实惊住了我,这颇有儿女情长的小暧昧早十几年前咱就不玩了好不?但就是觉得这句话是我想说的。
故事得从周日晚的“暴风雨”说起,周日晚是儿子固定的写作业时间,虽然作业量听上去挺给力,但实际上都是很有意义也没负担的作业,写绘、讲故事很快就完成了,剩下了故事或者童谣录音,这是儿子的最不喜欢的项目,从大清早起床就一直在惦记着、唠叨着……但作业始终是逃不过的,所以在故事和童谣里,他选了简单的童谣。跟着我一起读了一遍本周新学五首童谣后,果断选了最短的一首。此处赵老师的火已经基本处在喉咙随时待命了。我陪着他一遍遍的读,尽管这样儿子还是很不情愿。好说歹说终于答应录音了,可一录本来会的又不会了。结果就是大哭,我知道孩子这时很无助,但我还是爆发了。墙角罚站了一会儿,又心不忍,可作业还是得完成啊。叫回来,安抚一下,陪着儿子一起录。第二录,最后一句错的离谱;再录第三稿,中间又错了;第四录哭着录了一半。冷静片刻,第五录,凑凑活活完成,回放一遍给他听,明明觉得不好,还是坚持要把这个发给老师。我建议再录一版,挑一个最好的发给老师。儿子极不情愿的又录几版,但真的是一遍比一遍要好。(当然离赵老师的心目中的最好还差很多。)睡前,儿子幽怨的眼神看着我,说:“你总是这样。”
其实这样的场景并不是我们母子的突发事件,时常会有这样的戏码上演。整个晚上,我都在回想儿子那个眼神。其实儿子升入学前班,在云朵教室的变化和成长真的是很多很多:没有大人在的早晨,能够自己听到闹钟穿衣起床上学;每晚积极完成作业,尤其是听故事;画画水平突飞猛进,前天写绘竟得到六颗星的境界……这样奇迹般的成长几乎每天都在诞生。但我这个妈,在儿子眼里竟还是原来的妈?
上周五放学时,跟班里一个石头爸爸聊,也说到了同样的话题。其实孩子的点滴变化都在父母心里,我们为孩子高兴、欣慰,仿佛那一刻我们就是全世界最理解和关注生命的父母代表;但孩子一有不如“父母”意的情况出现,“仁慈”的我们就难免原形毕露。父母们总是贪心,孩子刚刚做好了这个,我们就要求他把其他也做好。孩子好不容易录了完整一版,我们却要求他再录一个更好的,仿佛只有下一个才是最好的他,现在的他注定是不完美的。孩子刚刚在数学上有点感觉,我们就要求他看书也要安静投入。孩子刚刚学会整理自己的抽屉,我们就开始要求他收拾整个房间。想到这里,我突然理解儿子,真的不是你不好,而是妈妈太贪心。
当然,做父母如此,做老师也如此。总希望孩子能好点,再好点。虽然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但谁都知道拥有一个什么都好的孩子,作父母的脸上别提多光荣了。所以做父母的肯定不会看着自己孩子有缺点却熟视无睹,总会想尽办法扭转局面。而往往这不尽心意的毛病,大多都是孩子身上所谓的”老毛病“。或火冒三丈一通臭骂;或压抑怒火语重心长一大段,但语气总会变得无比恐怖;或一段棍棒伺候,反正打完后悔的也是你、要么也有些很开明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可以改掉的的,加油哦”,转眼也就不了了之;要么就把孩子托付给学校、老师,怒其不争的说”该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当然肯定还有别的出场形式。但我们的反应,是不是在孩子眼里也是“老套路”了呢?
但是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还做了什么?面对孩子一点点的改变,你又做了多少改变?你是否还在用十年前的办法,或者你父辈的办法来教育你的孩子?孩子一次次的变化,有多少是在你的帮助下完成;孩子一步步的成长,有多少在你的持续关注下成为了习惯。
选择让孩子自己成长,要理解和接受他独自成长中或快或慢的周期、遇到的困惑和最后的结果;
选择陪伴孩子成长,就和他一起成长,不然你会配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甚至阻碍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