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侍候的。——蔡崇达
上个月,在深圳工作的老友木林来广州,顺便约到附近的书店喝咖啡聊聊天,顺便被推荐了这本《皮囊》。
也许别人推荐的东西不一定喜欢,但是绝对值得花时间去了解,看完才发现阅读中的海马体有太多次被激起。但由于书中感情过于浑厚,已远远超出我的文字所能承受的重量,正如韩寒序言,“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我也不敢妄自尊大,于是只选其中的“亲人”和“同学”两个主题,望能竭力解读。
1. 亲人
曾经兼职混黑社会的父亲,拍拍胸膛到处找人举债,只为兑现与妻子初次约会许下的承诺。结婚三年后,三十岁,房子如愿以偿,黑狗达呱呱坠地。“但男人终究是胆小的,天不怕地不怕只是还不开窍还不知道怕——母亲后来几次这么调侃父亲”。然而乐极生悲,老天爷随便开个玩笑的结果便是:父亲中风,从摔倒的井里再也走不出来,重病八年,撒手人寰。
在随后的日子里,瘦弱的母亲一人靠着小小的加油站撑起了整个家。我以为情况在好转的时候,却读到她拿着自己做生意、姐姐做会计、黑狗达高中主编书以及做家教的收入总计十万块,打算建房子,并且还一次又一次地借钱修建扩建,哪怕家里穷得无法承担起父亲的医药费只能到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以果腹度日,哪怕自己边看管加油站搬油桶边兼着工地搬砖甚至辛苦到急性盲肠炎昏倒,哪怕父亲已去世政府已下拆迁令也要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还有无法理解的一万多块乔迁宴,哪怕剩下的食物是全家人接下来将近一周的饭菜……然而,即使三伯借钱前极力反对,黑狗达还是选择了宁愿不在北京买房也要成全母亲的夙愿,“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誓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当时心里真的会苦思:何必呢?真的有必要这么折腾甚至可以连命都不要,到底图啥?直到文末,我才明白对于黑狗达的母亲,很有必要,身为“一家之主”的儿子,更有必要。所有关于房子的一切,都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这种亲情和爱情,以前的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准确地说是不愿意理解,生活如此拮据,却偏偏要雪上加霜,现在在尝试放下成见,去感受那淳朴的夫妻之情。
首篇皮囊,惊觉阿太为何能将人生看得如此通透和淡薄…从冷若冰霜的阿太,到坚定刚毅的父亲,再到不离不弃的母亲,祖辈的看破红尘和父母辈的朴实无华都被刻画在每个细节里,入迷之处甚至连代入感都消无声息,因为描写地是如此真实,把我骨子里的人性都给挑起来,直至结尾处才回归这皮囊。“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的。那些因为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
也着实想起了同是中风十余年在几年前身亡的外公。因篇幅有限不予详述,待日后读后感无法承载所思所想时,再另文追忆。
2. 同学
大学同学厚朴(HOPE),受父亲西式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学四年满腔热血,也许是三年吧,组织乐队、一周换三个女票、校外饭店打架、赶课堂老师下台然后上台唱歌……美其名曰青春,“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人,才会动辄把自由挂在嘴边”。乍看很像是传销,无法想象这种人怎么会考上大学,虽然能把身边人都带动起来,其实也只是大家误以为他能带领他们抵达所谓的新世界,只是厚朴并不知道自己一直活在旧世界。就像李阳疯狂英语,当年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火遍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学英语者排山倒海,一时间好像不疯狂不成魔,直到家暴门曝出才让很多人看清现实。我认同大胆放开来学英语比哑巴英语更能见效,也认同积极向上的逐梦者,但完全没必要跟疯狂挂钩,物极必反,很难让人不把这疯狂英语和家暴门联系在一起。同理,hope这个泡沫也在大四被现实戳破了:在毕业前半年被勒令退学,即使父母通过关系安排了教书,不出两年,自杀、身亡,灵魂却不知可否安息。“不清楚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越让人觉得可笑”。
相比之下,大学依旧热血沸腾的人,却是胜于初中已经老谋深算的。中学同学文展,兔唇天才,或许是由于身体的缺陷,初中已经能够劝说“不爱说话不爱吃饭不爱和任何人对视而胡思乱想”的黑狗达,“你得想好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然后细化到一步步做具体规划”,不过我难以苟同那位庸医,那只是一名艺术家在开窍前的过渡期,一旦找到心之所属,便是长期的心流,就像三毛小时候被排挤后投入书本的状态。看到文展的人生规划,简直叹为观止,但是最终却因为少了启蒙导师,自命不凡而成了现代的伤仲永。
更惨的是小学同学阿小和阿小,一个香港阿小,富二代小少爷,在办香港移民手续前暂住老家,对旁人流露着傲慢与偏见;一个老家阿小,出生于渔民家庭,父亲从小捕鱼,大哥二哥都是小学毕业后捕鱼为生,结果在跟随香港阿小并在其启程离乡后混迹江湖六年,终于也成为了一名渔民。本是两个世界,不料殊途同归,看开头已猜得到结局。想起一个香港的讽刺视频《毁三观的人生规划》,“如有雷同,纯属家门不幸”。
3. 黑匣子
阿小篇来回三遍,越看两个阿小越觉得深有体会,也终于有点明白木林推荐的原因:我们都曾经历过那样的时代。
初中三年不分班,84班,全年级最差的班。差到什么程度呢,班上有任何人被打或被骂了,报上84班的名号,别人便知道不好惹。初二是巅峰,直到初三前,几个几个地陆续因为各种事情被退学。老家阿小所经历的“打人、警告处分、留校察看、退学”,在84班早已习以为常:拽,经常翻墙出去网吧通宵打地下城与勇士,无证驾驶摩托车,速度通常都是最高速120km/h;骂人,现在一般是说一个卧槽、尼玛,他们是直接骂别人性器官和祖宗十八代,只有想不到的难听;打架,席子下不是木棒、菜刀就是钢管,饭堂抢饭勺扔饭盒打,晚上睡着破门而入打,说话大声一点甚至路上对视一眼后觉得你不顺眼,照打。得罪了人出到校门口被仇人砍几刀是家常便饭。学校和保安不管吗?想管也管不了那么多,一来整个学校氛围都是如此,即使打一次架记一个大过,还有几次机会,并且学生本人根本不在乎。二来是江湖恩怨,学校也无可奈何,不便插手。
曾经我也怀念着过去的时光,无论如何年少轻狂,三年同学怎么可以说散就散,并且聊天时不时也会问什么时候有聚会。只是凡事有因必有果:直到大二春节,回去见了几个初中同学,有的女同学已经怀着二胎,早早地结婚当了家庭主妇;有的男同学帮父母守着家业——菜市场的小摊位,有的富二代还在混日子,烟酒打架,恶习依旧(就像香港阿小)...最终看着他们时不时很无聊地在微信群聊时,决定还是默默地点击删除并退出。直到现在还联系的只有两位同桌,一个当时让我开窍知道人要上进学习,一个走出了那吞噬人性的围城——木林。
“我才明白,那封信里,我向文展说的‘小时候的玩伴真该一起聚聚了’,真是个天真的提议。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4. 小结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逐渐理解了引言,因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皮囊再苦再累,终归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伺候的是心。难以想象黑狗达的内心有多少重世界。如此多现实的细节,真实到让人心里扭曲,想要竭嘶底里却发现满是无声的孤寂。
毕竟此时的我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怕是难以完整诠释本书,等过几年或者十几年沉淀下来,必将再次拜读。皮囊,外公,同学们,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