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在这里写东西,本来是昨天应该完成的,但是懒癌晚期,没办法,拖到今天了。
前天的时候查资料看到这么一款app,觉得挺好玩的,然后兴致冲冲的制定计划,准备每天完成个2000字,看看能坚持多久。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么几分钟热度,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总是不能去坚持。
初中的时候,比较喜欢理科,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没感觉了,大学的时候人在物理系,心早就不知道哪去了。
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迷上中国传统文化,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因为觉得儒家思想的某些消极因素,比如中庸、墨守成规以及礼教,导致的国人性格中的“酱缸文化”,开始是排斥,后来是厌恶,最后是彻底决裂。
想想那时候都是闭门造车,人云亦云,又没有良师益友的指导,一旦遇到困难,遇到不好的方面,自己就很难走过去,思维总是局限在很低的层面。
昨天晚上有一教员上课,《性善论与性恶论》,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这其中根源、发展及所造成现在思维层面的迥异。讲的很好,思路很清晰,层次分明。可是有一种感觉,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也体现在她身上。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突然被某种思想主导,我们暂时性的会有某些言语行为动机,可是我们思想的根源、传统的文化,时刻像一个躲在一旁偷窥的老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了,这就是一个冲突。
2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就是容易走入让人很不舒服的一种状态。本来想先弄个框架,规定只能感性,不理性;只从心理学文学、不从哲学的角度;尽量原创,避免生搬硬套。更是拒绝深入理性分析,所以觉得没必要完成这一个任务。
3
有些东西很难,但只要一点点去坚持改变,总会慢慢进步。
那天看的分享文章大概是领导思维与普通人思维的不同。我们的思考、交流、行动的方式是有外向内的,采用的方式是从清晰到模糊。而激励型领袖及组织结构,他们的思考、行动、及交流方式都是由内向外的。外层是指理论逻辑思考和语言功能,内层是所有的情感,如信仰、忠诚。也负责行为和决策,但没有语言功能。
作为曾经在基层一线工作过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的沟通一开始就给下属讲道理,无论是上课、谈心、还是批评教育,一大堆理论,一套又一套,听起来还行,过后就忘了,这样的效果确实一般,有时还会让人难以接受,特别是批评的时候。
思维的局限在那里,很难改变。
我记得超级丹在08年北京奥运会前,在比赛场上容易心态不好,其实他的技术能力已经足够拿冠军。而在08年北京奥运会拿金牌之后,他在比赛中的心态,那种自信,那种战无不胜的信念,反而能让他越战越勇,立于不败之地,总能摘得冠军。
这就是一种经历。
金一南有一本书叫《心胜为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是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更何谈心胜。
2000字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