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时空对话]
这一章,老子首先论述了“道”的作用和绝对重要性,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道”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必然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也就是说,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了。
接着老子由“道”的重要性推及到人类社会,告诫统治者要从“道”的原则出发,要善于“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
在这一章老子接连使用了七个“一”,所以很有必要来深入的探讨一下老子所说的“一”的深刻意义。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但是老子企图回避和削弱矛盾,阻止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认为最终万物无论如何变幻都要回归到“一”,即重新回到原来的“本一”。(过于片面化了)
2、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一元论。(和宇宙大爆炸理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非常一致)
3、老子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矛盾的对立体统一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即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也就是统一是趋势和归宿。(过于机械和理想化)
最终,老子把“道”的统一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一再强调人类社会也要统一到“一”,要求统治者要以“一”做为统治天下的唯一最高标准。
明确告诉统治者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做法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就是说统治者和老百姓是分不开的,是统一体,换句话说,善待老百姓就是善待自己,老百姓富了统治者就贵了,老百姓稳定了,统治者就大治了。希望统治者不要奢侈浮华,要务实勤政,如果做到了这些,无须赞美称誉,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的荣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