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爸爸,人生中第一次无比的想结婚。
之前爸妈经常催促着赶紧找个女朋友,但是也都被我三言两语,“不合适”,“不喜欢”等等之类的话搪塞回去了。那个时候总觉得会有些时间,还不着急。爸妈也总是以“也该准备准备啦”的结束叮嘱一下。那个时候因为身边这两个人,所以有勇气去继续,不安着、幸福着。但是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个不能继续躲避的事实——爸心脏支架了。
出院之后,爸经常用“别再让我脆弱的心脏操心了”这样的话来打趣。其实,我知道爸是害怕了。心脏针扎似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明白。怕什么?不说也都明白。
“什么时候找个对象啊?”
“在找了已经。”
“隔壁你李大娘说有个不错的姑娘给介绍介绍,你同意不?”
“先不用了吧,不喜欢这样。”
“那你自己用点心啊!别人总是问我跟你妈。”
“我用心啊,可是这也不是速成啊!”
“人家比你小的都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净是让人操心!大人的心思你就不明白啊!你要再这样,我就让别人给你介绍了。”
“我……”
本应该一个其乐融融的中秋节就以我的无言以对戛然而止了。
我有时候就会想,是不是我随便领一个女生回家,我爸妈就会很满意。我想答案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吧。其实,我又何尝不明白老爸的心思,他害怕,我也害怕。看着心脏造影下狭窄的血管,那是真的怕了。
或许婚姻的作用,就是留住自己最爱的人。
我相信不仅仅我的爸妈是传统的,别人的父母也是。当然传统的不是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把儿女的幸福当成终身事业。我们是父母爱的结晶,打从娃娃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做人,让我们接受教育,把我们抚养长大,实则不易,天底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幸福?但他们为什么又会给我们施加压力呢?我想这个问题只有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才能有所体会吧。现在我知道的是,对于父母来说,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爸妈结婚的时候,他们真的相爱吗?他们的那个时代,80%甚至90%的家庭都是通过介绍相亲来组建的。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见了两次,就开始准备婚礼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婚姻是速成的,新郎新娘美不美,全靠媒婆一张嘴。我无法去说出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也已经风雨同舟了二十多年了。谁又能用二十年的陪伴去验证两个人是否相爱?
但是能有多少人能靠婚姻活着?难道要成为爱情的乞丐活着吗?
仅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现实的婚姻,同样,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婚礼只是一天,婚姻才是一辈子。婚宴有多华丽多隆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要幸福,而幸福的婚姻是要用爱去经营。一场婚礼可以很幸福,因为有家人亲戚和朋友最真诚的祝福。但是一场婚姻是不是幸福,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知道。
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爱上不同的人。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并非结局。爱情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理想。所以,对他们而言,爱情是可以被替代的,或许,也是宁愿被替代的。
有时候,我也想,要不就放弃自己的“倔强”,从了爸妈吧。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再惶惶不可终日了;他们就可以喜上眉梢了;他们就可以在街坊四邻面前直起腰来了。毕竟父母为你辛苦得白了发,弯了腰,得了病,牺牲一下自己的幸福有何尝不可呢?就这样,他们帮我们选择了如果,却不帮我们承担后果。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选择,不管是工作,还是配偶……有时候做出选择不在于你把每一个选项观察得有多么清晰,而是在于你到底有没有选择的勇气。但是婚姻是一个例外,因为你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婚姻似乎都是错的,而你能做的就是将错就错。
“幸福”、“生活得好”对于每个人可能有不一样的标准,只是在父母的观念里,幸福的定义就像是到了年纪就要结婚生孩子。但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不能强加,也不是一种责任,更没有办法去表演。我为父母结合在那个没有太多选择时代而感到庆幸,但同时又为他们的别无选择的产生同情。他们没有去选择另外的对象,只是在见了两次之后就结婚了。或许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而现在,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因为我们在他们眼中看来“适婚”。
婚姻的神圣之处就是把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能把生命交付给对方,这种关系不是老天爷随机分配的,不是你没得挑必须逆来顺受的,而是你自己选的,你能够自己决定在你手术台上签字的人是谁,你能够自己决定和你上一个户口本的人是谁,这就是法律的奇妙之处。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面对着这样的问题。是人就多多少少会有些无奈。我并不是倔强。我不讲究,也不将就。从小都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越来越大,反而成了父母眼中操心的孩子。最后还引发了一场“战争”。而这场家庭内部的“战争”,却需要一个“外人”来解决。爱情不像是方便面,泡上三分钟就可以。我需要一些时间,她也需要一些时间,父母也需要一些时间。
其他文章,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