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者——周鸿祎自传》书评、兼作《萨利机长》影评
这本书叙事恢宏跌宕,语言生动有趣,对创业人士富有启发。这本书开头,传主写道:我是个超级影迷,不少好片还反复观看,“但是没有哪一部电影比《萨利机长》更能让我联想到我所经历的二十多年创业生涯”。(9页)
传主说“家里的硬盘存有成千上万部电影”,却为何如此看重《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故事原型,是发生在2009年1月15日的一次客机失事,机长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在生死攸关的208秒,准确地判断、操控,将“双发失效”(全部发动机停止工作)的客机迫降在哈德逊河河面,结果飞机虽毁,155人却全部生还。
萨利机长成功了,飞机失事结局毫无悬念,但此片编导身手不俗,竟把它拍成一部“质疑英雄”的故事,剧情峰回路转看点无数。全剧主线,是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对萨利机长的严格审查:机长凭经验判断客机“双发失效”正确吗?当时虽然情势紧急,但能够合理排除返回机场降落跑道、人机两全的可能性吗?如果这些问题的调查结论为“否”,萨利迫降河面就是错误的、不惜带着155条人命去莽撞冒险。
NTSB调查组的追问,特别是机上自动记录仪“单发失效”的数据,使萨利陷于被动,他时常从恶梦惊醒、心率加速一倍。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压力?直到最后一场戏,萨利直白告诉观众,这种压力,就是扪心自问是否“恪尽职守?”——而答案悬而未决的压力。我认为也可以表达为“道义压力”:迫降河面毕竟导致客机报废、航空公司损失惨重,机长真的别无选择吗?他对得住航空公司所给的薪俸待遇吗?
说起道义,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真是一个被边沿化的话题,当前大众主流的看法,一般认为“道义”是不可界定的、虚无的东西,讨论它没有什么好处,倒不如忽略不计。
另有一种流行看法是,即使“道义”确有其事、不是虚无的东西,那又如何呢?例如,对软件用户隐私权、知情权的尊重,不论中国美国、世界哪国,有哪个击败竞争对手的成功者,不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道义”、挤兑用户不情愿地/半情愿地忍受一些伤害呢?作为弱势一方的用户,无法不顺从强势者的规则,倒不如认可算了,——除了这样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颠覆者》传主周鸿祎,也认同这些流俗的逻辑吗?不。
第九章,写到2001年,传主在3721网站创业时期,为了竞争成功、快速提升软件产品被安装数量,大肆模仿Flash软件的插件弹窗模式,恶意诱引用户安装、并使之难以卸载,这种做法,事实上就是数年之后中国泛滥成灾的“流氓软件”的始祖。
“在当时市场环境下,我更多考虑的是,怎么把竞争对手打下去,而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这样做导致局势不可收拾,“一时间互联网使用环境乌烟瘴气,我也不幸背负上了骂名。我后来对插件安装方式做了深刻反省,并且总结了3721的问题,我们忽视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今后做产品,我都吸取了3721年教训,一定要尊重用户的利益,尊重用户的体验。……一个公司对用户不作恶是成功的基础”(229页)。他说自己抱持“自我救赎”心态。
第十一章,他更加坦率地承认,流氓软件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他们靠不断骚扰用户来赚取暴利。“我知道,这个潘多拉盒子终究是我打开的,我只能自己亲手合上它”(305页)。时为2006年,他认准这个新起点,发誓“要时刻以用户体验为重”、“消灭流氓软件”,由此出发,到2011年,终于成就“中国第一大互联网/移动安全公司”霸业。(366页)
在这章,周鸿祎引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名言,印证了《萨利机长》在他心目中的道义寓意。他把这部电影,链接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创业生涯”,呈示出一个惶惶不安的心结——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311页)
读书、观影,我确信我感受到,在道义压力面前的不安,周鸿祎与萨利机长略同。只是,在机长的身上,我看见更多的低调、谦卑、冷静,更多对规则的正确理解和服从,更多对自辩的节制。《萨利机长》剧情最高潮处,NTSB调查组对机长的审查听证会临近尾声,萨利和他的副手如释重负:“我们已经恪尽职守了”。
斗转星移光阴短促,当年周鸿祎说自己已经醒悟“对用户不作恶”、作恶就无法心安理得,至今又过十多年。当今中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恐怕比当年更难形容。现在,360还“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吗?还是向某些更加黑暗的势力委身求全?《颠覆者》没有写下答案。
我明白了,为何《萨利机长》能够如此震撼周鸿祎的心灵。他仿佛告诉读者,作为创业创富的大赢家,他有所未赢,有所无奈、有所遗憾、仍须努力。在阅读《颠覆者》之前两个多月,我的电脑卸载了360全部软件,但我对它的期待,至今尚未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