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大学》之(5)
文/吴文博
“止”,是个什么字,有什么意义,读儒家经典《大学》时常常让人感觉到理解不准,理解不透。
查工具书,一般都会很容易地看到其实词意义的解释。①脚,有象形特征,鸟的脚和脚印,如“ㄓ”。②停止,停留。这个意思好理解,与“行”相对,如“行者行,止者止。”(《战国策·秦策三》)这个意思可以引申为使动意义,如叫你停止,把他留下来等,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③居住,止息。这个还应该是一种在停止、停留基础上的引申,所不同者,它不是使动而主动,如“时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三国志·魏书·文德郭皇后传》)显然,这里的“止”是休息、居住的意思。④阻止,禁止。如“文子怒,欲攻之,促尼止之。”(《左传·哀公十一年》)然而,《大学》却让人觉得这四种解释都不能准确解释文中众多的“止”字,还要读者从文句意义及该文哲学层面多做探讨,才能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止”按上述解释似乎都不能完整阐释整句话的意思,“在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停止在善的最高境界吗?显然不对。“在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所阐述的“三纲”内容之一,是成人之学的重要目标,意思是成人求学上进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达到道德上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止”在这里就是实现并达到的意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知止”其实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人生必须有目标,其二是人要努力地去追求目标,实现人生目标,达到道德修养的最佳境界。这个“知止”真是应该重视啊!君子应当勉力而为才对。有了这个认识,才能有“知止而后有定”的基础。这里“止”即是“在止于至善”的“止”。明白了人生追求的目标,是“知止”;有了目标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为之而努力奋斗的动力和毅力,一切都会坚定而明确,是“有定”。“知止而后有定”,才能奠定人生成功的牢固基础。这个实在是我们现代中小学生人生教育的很好教科书,并且让每个人牢记于心,变成行动的指南。可是,我们当代的教育家今天更换一个名词,明天舶来一个概念,用所谓创新的思维方式,把祖先经典中的思想及其方法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其结果是概念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繁,祖国的花朵心中竟然连一句人生指导的格言也没有,其思想方法、行为方式自然就是五花八门的了。看来,德育工作者还是要从《大学》及其代表的经典中寻求思想,掌握方法,哪怕是几句,也要变成中小学生一辈子牢记的精华名言,像宗教的经文那样反复念,念反复,时时体悟,终身实践,进而成为人生的指南,道德的尺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面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里“止”出现最多的一段文字,一共有10个“止”字。这10个“止”字下集中体现了《大学》中“止”的含义,从行文上看,这段文字,是《大学》关于“止”的日常行为解释和它的应用范围。邦畿千里,是老百姓的生活理想;平静的丘隅,是黄鸟的安居之所。有了心中理想的目标并努力地追求,用心地经营,这是连黄鸟也通晓的道理。人生活在世间,是生产关系中的人,其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人必须承担的家庭、社群、民族、国家等等社会责任,并把不同的社会责任作为个人生存的不同目标和使命而努力去实践它,经营它。在这方面,周文王的肃穆庄重、谨慎勤勉堪称世范。因此,作为社会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不同的方面知其所“止”,有其所“定”,恭敬勤勉,孜孜以求。这是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明白了“止”的含义,再来吟诵《大学》原文,我们顿时觉得《大学》文字,字字珠玑,句句金贵,从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良苦用心,他们把社会看得多么神圣啊,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美好社会也就是十分恭谨的历史重任,需要每个人扮好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正所谓知于“止”,敬于“止”,安于“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多么美好的人际关系理想啊!这是多么高尚的个人品行节操啊!倘能人人如此,社会何愁不和谐美好。
读到这里,掩卷沉思,心想,儒家理论真是高深莫测,完美至极。“大学”是什么,“大学”有多大,这些从一开始读《大学》就萦绕在脑海中的疑问,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大学”不仅是大人、成人的修身之学,更是构建美好人生、和谐社会的大理论、大标准,其意义真可谓深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