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的叙述………
故事是说的1962年的香港,报社的编辑周慕云和他的妻搬进了一栋房子,和苏丽珍夫妇成了邻居。
在彼此的另一半外出工作的时候,他们竟然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在不知道的时候走在了一起。
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别的一些什么原因,周先生和苏丽珍竟然也产生了感情。两人要让感情淡薄下去,却又不能舍弃,想要在一起,却又为道德的约束,认为不能够,最终,他们没有走出那一步。
1966年,周先生离开了,从此两人一生都没有再相见。。。。。最后的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肯不肯跟我一起走?
苏丽珍,是一个优雅,美丽,如同瓷器一般的女子,她像一个消瘦的优伶,在城市暧昧的街灯下,她的体贴,幸福,婉约,寂寞,忧郁,委屈,惆怅,怀念,甚至于略略的轻佻的怀春,娇媚的自恃,全都在有点暗淡的色彩里演绎着。
于是她和他开始约会了,周先生有一句话:“今晚别回去了。”在那阴冷的夜色里,这是让人不能理直气壮的邀请。可是苏丽珍是趴在那个很窄的窗沿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她没有留下来。
在回家的车里,周先生试过去握苏丽珍的手,对方刚碰到,她却很敏感的抬起,然后迅速的直了。
当她回家后,她给他打电话,她说不清他是她的朋友还是她的情人,她满怀心事的留恋着已经放下的电话。当设想中的离别到来的时候,要离去的周先生握住她要和她告别,她是那样的犹豫,她挽留了,又松开了,伸出了手,却又收了回来,向上攀援着,却又是怀着痛苦一路自己掐着自己。。。。
然后,终于,在那个他的温情的抚慰下,她和他相拥了,在哭泣中。
在车里,哀伤的苏丽珍说:“今晚我不想回家了。”他没有说话,带着对分离的感伤,轻轻的拥抱着她。
那是哀伤而美好的往事了。她最终是以一个缅怀者的姿态出现的。1963年,在新加坡,周先生曾住在这儿,她去了那里,扶着楼梯栏杆的高光处,停顿在那里,抹过去了,走了。却又是出现在一间房子的床前,她万分留恋的抚过那张床上的席子,仿佛体贴和深吸着这里熟悉的气息。这是周先生住过的房间。
苏丽珍来找他了,却又犹豫着,她忧郁而留恋的触摸着,怀着一种模糊的热情,最后的情景是苏丽珍的手伸向了那双绣花的鞋子……
NO2:
也许 ,那个夏夜是充满了迷离的,眩目,耀眼,炽热。
忧郁的她孤寂的走在流光溢彩的狮城,她知道那不是属于自己的城市,所以她选择了逃离————就为那一句记忆在心坎之的话:如果能相爱,就一定要相守;如果能相爱,却不能相守,那么她就会选择逃离,就是要为此而心痛为此在很多的夜晚里无寐着,也只有远离着那个他………
很多年之后,也许是她先离开,也许是他先要离开。
浮生如梦,醒来也许是清析,也许是惆怅………
他不会给她一张船票,也不会给她一张机票,她会去远行,却不能够和他一起走。
生活是锁碎的,有些疼痛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成长的,她让心情慢慢的靠近他;也就是因为他住在那个城市,由些她才开始关注有关那个城市的一切细节。
佛说,500年前的相视一笑,才换来今生的擦身而过,前生她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和他有着关联,才会有今生这迟到了的相遇。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如小溪般缓和的流过,是不是她就能有做好一生的愿望?
她不是生活在爱情的光线下,而是心事重重的隐藏在夜晚里。在昏暗的哀伤中,她遇到了那个惺惺相惜的故事。
爱,是一个消耗心力的过程,她将自己剥离得很清淅,一切过往,都是疏离而遥远的。一场烟花燃过,会是一地碎屑,会是一场华丽的记忆。那是仓惶的,记忆和爱情都来不及停留………
万全之爱,没有生死,
万全之爱,没有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