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问我对一小朋友的看法怎么看,开始看了一眼,觉得没啥看法,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后来发现有一些想法还是需要交流的,于是找了个时间,写下这份东西。
我记得我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念头,就是发现再过几年到学校的新生就会有97、98的孩子们了,而97年重庆直辖了,那到那个时候是不是所有的老乡会重庆和四川就得分开了,瞬间这个认为就被我自己否定了,因为从来川渝就是在一起的呢。这种复杂的关系,这种神奇的渊源,不是一个人的三言两语,也不是行政上的一纸政策决定所能够说清楚的。
人是社会人,总是存在于各种团体、组织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更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组织,而现在谈论的,是老乡会。同一省、同一市或者同一区域,因为有着天然上的受地域影响而形成的特点,于是每当出门在外时,往往会对这样的相同特点分外的敏感,自古至今,老乡这两个字,都没有失去色彩和温度。他乡遇故知,这个故就算仅仅是乡音,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而大学的老乡会,无论是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无论是学校认可的还是不认可的,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都希望它承担着该有的一些职能,对同学有一定的帮助,这样才有它的意义。由于是个人的所见所感,所以仅仅从北航的情况来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的兵是自然的,这个营盘的结构其实都并没有铁打的那么结实。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我自然的觉得,北航肯定得有老乡会吧,那我是资阳的,资阳的几个人一起玩,也没啥意义啊;那四川的老乡一起玩,可以不?可以;那四川的和重庆的一起玩,可以不?当然也是可以的。曾经的巴与蜀,如今的川与渝,恩恩怨怨,多少人说也说不清楚的故事,然而我们当然取的不是这个。一个川,一个渝,多少外省人说相同,但其实从来面目迥然,就举典型的成都和重庆。一个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从来无忧无虑,生活安逸,一个战时陪都,历经苦难,从来敢作敢为,活得硬朗,一个有着草堂、武侯祠,仿佛一个优雅的贵族,一个看着渣滓洞、朝天门,宛如一个浴血的英雄。成都人看不惯重庆人,理由种种,说脾气火爆连美女都是女汉子;重庆人看不惯成都人,种种理由,说牙尖弯酸连男的都变成了假汉子。但这样的话,四川人能说重庆人,重庆人能说四川人,其他人却不能,相爱相杀,莫过于此。所以四川重庆,我们取的是地域,但绝不仅仅是地域,我们取的是这种渊源,取的是文化的认同与共鸣,取的是一种从环境到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从来不是从行政区域上区分的这个老乡,你说你是重庆人不是四川人,对,没错,这是正确的;我说你是重庆人,我们是老乡,这当然也没错。你喜欢三分辣七分麻也罢,他喜欢三分麻七分辣也罢,彼此就是亲如一家,这就是相爱相杀的态度。
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更好谈我对这样的一个团体的期待。其实我从来的想法,是为这样的团体搭建一个平台,如果可以和可能的话,再成立一个或者几个团队,由团队去选择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所有人都可以算作这个团体中的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要进入这个团队。首先是对这个平台的期待,我希望这个平台是有交流作用的、有互助作用的、有信息共享作用的。川渝人有着天然的受地域影响而形成的性格特点,有着同样的或多或少的对故乡的思念、热爱和认同,会使得交流起来更加亲切和自然。每一个来学校的孩子,在高中的时候都有相当的关注度,而到大学来,陌生的环境和其他的一些因素会给孩子们一定的失落感,同时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熟悉一个新的环境,需要进行一个角色转换,需要对自我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重新的认知,而这些问题的交流与沟通,与老乡学长学姐们沟通起来可能更加的有一份心理上的适应感和信任感,而学长学姐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体会对学弟学妹们。大学生的迷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需要学校来解决(于是从八系而诞生了门特制度),但是这个平台也自然分担了这样的一个功能,但同样的,有分担了就有责任,有责任了就就不好的一面,这样的平台也会有消极的信息出现,所以也需要孩子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完成这样的功能之后,这个平台就需要变成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开放的、是沟通的,这里可以交朋友,也可以学知识,更可以有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做一些事情,这里并不限制地域,在这里可以获得别人的热情和帮助,同样可以在这里付出热情和热心。
所以我其实对这样的平台并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我只希望有人能在这里有所收获,有所回忆,有所成长。或者说更高的一种境界,如果说未来的哪一天你想起了某个人,你去找他,三杯两盏淡酒,依旧能把酒言欢,如此,甚好。或者这样也表明了我现在更深的一种期待,既然在这湍急的时光里,多的是有去无回的人,那么有人能回首,已然很棒。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归来见故人,一如初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