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J.K.罗琳在Twitter上发布一条消息,表示她隐藏身份写的一篇小说《杜鹃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在寻找出版社时,真的被退稿了。
一家名为Constable & Robinson出版社在拒绝信中写道,“出版这本书(指《杜鹃的呼唤》)不会有销量。”更建议“这位作家”参加写作课。
据悉,J.K.罗琳这次是以笔名罗伯特·盖布瑞斯写的。
当你第一眼看见这条消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是震惊?还是错愕?又或者幸灾乐祸?
不可否认的是,这三者我都有过。
而我最多的大概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吧!
毕竟像我们这些小人物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就连写作也没什么观众。
一次次写作,假装这是兴趣;一次次拒稿,也只能人云亦云。
我想大概没人天生就热爱写作,特别是在这个浮躁,“作家当导”(小四韩寒导演)的年代。
不管你承不承认,内心中永远有一个小小的梦想,想成为下一个“郭敬明”或者“韩寒”。
从我们写下第一个字时,就幻想着一朝“扬眉吐气”,过上“一字千金”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不是没有,但是却不属于我。
一次次拒稿,接受“审死官”热腾腾的“诱导”,又或者是冷冰冰的“审判”。
悲剧的是,我们不能反抗,甚至还得小心翼翼的试探自己“错在何方”;心情好的时候,或许会有一两句格式化的诱导;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审判,把你拉入黑名单。
更悲剧的是我们只能忍受,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地盘。
当然,我们写的东西或许没有亮点,没有你们那些被市场驯化过的“犀利眼光”;以至于被埋没也是天道使然。
所以,我从一次两次的不爽中试着理解那些“审死官”;毕竟他们太忙,毕竟他们有着自己的挑剔和眼光。
甚至于连那百万分之一的“终结式回复”都让我们欣喜若狂,要知道那一字一句都是在朝我们开枪。
我理解,真的我很理解;毕竟是工作,毕竟他们太忙。
但是,在我们第100次,第1000次投稿的时候,能不能多给我们几毫秒的目光,让我们能发现自己的努力的确有所成长。
就算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更小几率的拒稿回复,我相信它依旧能给我们力量。
我不知道从第1次拒稿到1000次、10000次拒稿的时候,曾经有着同样梦想的“写手”是否还在路上。
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们前方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看不见远方。
当然你可以把错误归因于我,你写的“屎”一样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献世;你要为他们想想,想想他们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啃”下去的?
其实你们还搞错了一点,就算是“屎”,不是还有“狗”么。
虽然这句比喻很不恰当,但是你想想我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情“写”出来,而且还“反复咀嚼”过?
其实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我还在写,他们照样一律拒绝;这些我都习惯了,甚至还参考他们的“口味”写了一些“样稿”,只是同样是拒绝。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比屎更屎”的东西还能一键通过?
后来我想明白了,大概是“拉”他的人不同罢了。
毕竟随便拉出一个网红、又或者是明星,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比我们的“精雕细琢”来的更有价值。
但是现实就是那样,大众恰恰就是因为“他是她”,才给了它们最大的关注,才给了它们估值和圈钱的“资本”。
很可惜我不是他们,我也不属于他们;我只是一个妄想着用“写字谋生”却没挣过半毛钱的“作者”。
至于我为什么还在写作?
我想那大概是唯一能让我“畅所欲言”的天国。
毕竟我身处在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