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一个小故事:多年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在一家快餐厅体验打工,他发现这家餐厅居然在使用过期包装的冷冻食品,于是,他决定向公司总部反映情况(如果不解决则向政府相关部门及媒体举报)。这时,这家在深圳拥有着十多家连锁店的快餐品牌的运营总监来找他谈话,劝他放弃向上面反映问题的想法。记得这位运营总监当时讲过这样一个“职场智慧”:很多事情,在它很小的时候,你就向上面提出,不会引起重视,公司也不会感激你,只有事态严重了,你的反映才有价值……”。
这位年轻人当时对这位上司的“职场智慧”感到非常惊讶!还有这样的逻辑?
他看见了这位总监所谓的明哲保身的“出世”理念,即:看见了,也没有看见!用我们通俗的话讲:装糊涂!但心里像明镜似的,什么都知道,只是觉得此时就算自己提出,也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何必自讨没趣!慢慢地,只要问题在掌控范围内,不出什么大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他的“入世”又在哪里?或许没有了,至少在这个事情上,也许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下文了。
这是我们国人所说的“举重若轻”的人生智慧?这位总监接下来怎么做呢?悄悄地将此类事件改善了?还是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公司总部生产基地提供,这样不是牵扯到总部去了?说不定最后把自己饭碗弄没了呢!想想晚清时候的“戊戌变法”吧,不就是由于触动了既得利益阶层而导致功败垂成吗?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中国历史上两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的“入世”体现在国家面临太平天国动乱时挺身而出,组建了湘军,成了清王朝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的“出世”体现在哪里呢?功成名就后,主动交出兵权,淡出名利场而免于“兔死狗烹”的下场。李鸿章呢?忍辱负重,明知局势难以维持,仍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主持晚清大局;他的“出世”体现在哪里呢?看见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看见了,也没有看见!所以,他能活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道理的:你有功劳,还落的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出世”更多与道家的理念符合,道家主张:出世是一种修行,要超然世外,无拘无束,逍遥济世,羽化成仙,道士一般是在远离尘世的高山上修行;而“入世”更多与儒家的理念符合,儒家主张:入世就是参与俗世的活动,儒家讲的要学优而仕,学习就是为了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主张在红尘中修行!相比而言,在红尘中修行胜于在远离尘世的高山上修行,因为红尘中诱惑太多,能在红尘修成正果者,真修行矣!
能将“出世”与“入世”完美统一起来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圣人”,如:王阳明、曾国藩等。也有印度的阿育王陷入“入世”走火入魔的境地,经过血腥的武力征服,终于统一了印度,不过,最终他还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融入“出世”的理念,方得圆满人生。
总结一下,应该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做事,以举重若轻的“出世”态度生活,人的一生就是“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一味“出世”不行,容易陷入悲观、厌世、消极,而一味“入世”也不行,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窘地,陷入细枝末节的实际琐碎事务之中。从整个人生来看是“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从具体的一件事情来看也是“入世”与“出世”的统一,唯有如此,方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