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婴儿经历了与母亲共血脉共命运的十个月,费尽千辛万苦从母胎挤出,来到世界时,准妈妈变成了妈妈,准爸爸变成了爸爸,正式进入了新的家庭结构。
国人“坐月子”是个很智慧的仪式。大家都从身体、生理角度讲了很多坐月子的好处,但是随着女子逐渐被推着走出家门,“坐月子”的时间被一再压缩,甚至开始鼓吹“外国人都不用坐月子,生完直接下地、上班”等言论,我报以莞尔一笑,来聊聊“坐月子”对孩子和母亲心理的重要性。
1、对母亲:怀胎十月,母亲的身体便不是自己的,“一切为了孩子而准备”不只是口号,更是现实。孕妇的器官为孩子让位、激素分泌为孩子让位、情绪感受也为孩子让位,此时的母亲,更像是个“行走的房间”。而孩子出生后,这个房间需要重新打扫、整理、归位,激素分泌也开始进入下一轮的工作中,这个工作便是——养育。
当胎儿与母体分离,原本完全融为一体的状态被打破,“我中有你”变成了“你我有别”,同时作为母亲的“我”对作为孩子的“你”具有照顾的责任。
通过一整个月无繁杂人等影响的纯然环境下“纯粹地在一起”,激活母亲与孩子心灵相感的链接,激活母亲的养育本能。例如很多瘦弱的母亲在孕期便担心自己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结果当看到孩子,当孩子的小嘴碰触到自己的乳头,母乳便自动分泌了出来。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母亲全然地与孩子在一起,起到了对上一融合阶段和下一分化阶段的桥梁作用,承上启下。不仅在身体机能上激活母性,更是从心灵深处开始激活内在母亲本能,激活对孩子的感应能力。
母亲过早结束二人关系会如何?
很明显的一点是,过早地让自己与孩子产生物理距离会同步导致心理距离的产生,例如在往后岁月难以对孩子的情绪状态感同身受,只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费力地用头脑去理解孩子,亲子关系容易走到“冰冷”或好听点称为“独立”的状态。
未能完全经历“在一起”,让孩子作为一个“存在”提醒自己已为人母,从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家庭定位便需要更多的精力、从其他的途径去吸收和消化。例如对自己的认知保留在“为人妻”的阶段,将“孩子”看成了“夺爱者”或爱情里的“第三者”。又或者母亲本身成就自我的动力较强,便会在事业与孩子的天平中有所选择,我们常看到的情况是,母亲表述“孩子的断奶是自然而然的,我刚过了三四个月便没有母乳了,于是我就去上班了。”或更为极端地“从孩子出生我就下不了奶,用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只得喂奶粉了。”实则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个因果倒换一下——因为我想做自己的动力更强,于是身体忠于我的潜意识,停止了分泌母乳,如此便有了理由让孩子吃奶粉,我便没了后顾之忧。
为什么母亲会不由自主地想远离孩子?
这种远离,包括孕期及产后的抑郁、担心伤害孩子而不敢靠近、出于各种缘由“被迫提前复工”等。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最初孩子对母亲的概念,便是“让我活下去的乳头”,随着母乳被吸出,犹如母亲的血汁被孩子吞入,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吞咽,让母亲产生了“自己被榨干”、“被吞噬”的恐惧与焦虑。
特别是初生的婴孩,存活下去的一切希望都依靠着母亲,这种需求如同大海漩涡一般向母亲袭来,如果此时这个孩子又恰巧是“意外之子”或母亲本身尚未对成为母亲这件事做好心理建设,面对如此强而有力的需求,出于生本能,远离危险就成了必然。
如果这个孩子是在万千期待中降生,特别是母亲和父亲的期待中降生,这个母亲会享受孩子对她的需要,会觉得这个小肉球哭也是天使、笑也是天使,而自己则是天使的母亲——圣母。(世界如此美好)
2、对孩子:从恒温、舒适的总统套房中被推出,来到一个有重力、需要自主呼吸、会饿、会困、会难受要臭臭的世界,也真是难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哇一声哭——从上帝般的状态坠落人间了。
腿不能行、手不能握,整个世界都不听话了。
只能巴望着通过自己的哭和笑吸引另一个存在来满足自己,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而这月子里的日子,那个随时可以满足自己的客体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孩子既知道自己死不了,也知道自己能活下去。同时,通过那个他者对自己的照顾,还能重温“上帝般的服务”。(也许我们所说的“顾客就是上帝”也有些许将顾客当做婴儿般去满足和照顾的味道。)
通过与这个“粮仓”的互动,婴儿从“虚无混沌”的状态开始得到澄清,感受到天地初开始而为人。我们常用天喻为父、地喻为母,或父为山、母为水,也在此意,孩子便是天地中的人儿。
前三个月母亲若不能将孩子从“混元”的状态拉到二人世界,那么孩子在往后人生便容易陷入“我”的世界,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自闭症与此相关,但我们的经验来看,前期的刺激对孩子后期理解他人、认识他人、融入他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母亲如同孩子的镜子,孩子通过与母亲的互动看见自己,母亲越是活跃,孩子便觉得自己是活跃的,母亲越是消沉,孩子便会认为这是自己的消沉;而如果自己的行为在母亲处得不到反馈,便如同我们在照镜子时看不见自己;当母亲长期多次无法较快地理解孩子的行为,便如同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的人行动与我们不一致(似乎又是一个恐怖片的氛围)。
得不到共振,便容易激起死亡的焦虑、恐惧,如果孩子只得到食物的供给而得不到精神的供给,便犹如个“活死人”般空有一副躯壳,或如同“布偶”一样没有灵魂。
**因此,在婴儿早期,母亲的功能在于“镜映”、“喂养”与“包容”。
问题来了,这里看来好像没有父亲什么事,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
考虑到此阶段孩子对母亲如潮水般的需求,父亲需要作为继电器支持母亲不至电量不足;
当母亲快被孩子拉入到“无我”的状态时,父亲需要出面死死地保护好自己的妻子不被小肉球带走;
当母亲陷入全然的“母亲本能”时,父亲的出现让她不至沦陷;
……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父亲的功能便是——支持母亲角色的从容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父亲功能,为后期成为主战场做准备。
很多父亲会说“我要跟孩子做兄弟”、“做朋友”,这话可以被翻译成“我也要做妈妈的孩子”,换言之:我还没有做好成为父亲的准备。例如:当一个女性成为母亲后会发现自己有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大儿子,一个是自己生的孩子。
焦虑的母亲养成记:除去上篇所提社会层面导致的潜意识焦虑外,还包括了在成为母亲的经验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支持,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吞噬”,伴侣的不能到位等;
缺位的父亲养成记:除去上篇所提社会要求“你要去那更远的地方”外,还包括自身未能激活的父性,对伴侣角色和功能的分工不清,当然也会有自身对“夺爱第三人”的嫌弃。
除此之外,孩子的诞生,会激活初为人父人母的两个人对自己婴儿时期的原始恐惧与焦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是重新面对自己幼时无助无能的过程,因此“或战或逃或等死”的原始反应也就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