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过去的传统教育,重视人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孩子们从这一本书里奠定了人生基础。
今天的人们,很多都没有学过孔孟之道这样的传统,都不太知道怎么孝顺父母,怎么诚实守信,那就有必要提醒大家,其实我们有好传统,接受它就可以。孔孟之道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弟子规》不仅小孩子要学,成年人也要学。因为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性,今天我们这些大人不见得有,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教育既要重视分数,也要有传统的德育课程。
即使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弟子规》及其背后的传统智慧也不会过时,因为它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犹如一棵树的根,上面的枝枝叶叶长成什么样都可以,常换常新也可以,但是树根不能动。这棵树长得越大、时间越久远,就越要重视根的力量。
经典的内容,如《弟子规》,就是人的树根、时代的树根。掌握了它,比熟悉什么技术都管用,它能让你懂得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如何与各色人交往、如何远离各种现代病……
对于我们来讲,这些道理并不陌生,它是你骨子里的文化DNA,从父母长辈身上常会看到它的影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大笔财富,而且与生俱来,不能轻视。
当然,《弟子规》也不是学问的全部,有了它全有、离了它全无,没有这种高度。它是一部好论典不假,集中讲述了做人应该有的基本品性和行为,但是,不能把这个当全部,用它规范人格行为确实很好。
所谓“弟子”,狭义上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而从广义上理解,所有人都可称弟子,普通人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弟子规》。
对小孩子来讲,这里面的内容有些好懂,有些不好懂,但没关系,只要先记在心里,将来口言身行,是自己的东西就能用上。能用来帮我们断恶修善的世间格言,都是善妙之理。
以“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为例:
父母呼叫要赶紧应一声,不能慢吞吞的;让你做什么,也应该马上做.不能懒惰。
这些行为看似简单,不就是应一声、马上做吗?但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我们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但那时候.是不是父母一呼唤,就恭敬地应一声,让做什么做什么?恐怕不是。
而今天的独生子女,一家人都顺着自己,更难得有这种概念。
有些人叫多少声都不肯应,爱答不理,不耐烦了,就来一句:“干吗?”
这会让父母很难过。而且,父母叫都不应,那以后对同学同事,更不会尊重回应了。也会让别人感到反感,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障碍。
所以,儿时的教育很重要,一个人的修养很多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也如我前面所说,从小不懂这些的话,不管现在是什么岁数,都应该学。学了可以教教孩子,也可以反观一下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里讲的是做人,没有什么不懂的。既然生活在人世间,就应该遵循人世间的道。我们心里有什么境界,别人看不到。但在平常交往中,如果是领导叫,谁都会应,而如果是同事或晚辈呢?这时候一副爱答不理的态度,别人看到会反感的。
现在有人已经意识到,今人在修养方面比不了古人,加之外在环境也复杂,人心较以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诱惑和污染。不过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越应该学习古人,从点点滴滴上修行。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也是孔子的老师。郯子的父母上了岁数,患有眼疾,听说鹿乳可以治疗此病,他便披上鹿皮,混入鹿群挤取鹿乳。有一次,猎入把他当成鹿,正要射箭时,他发现了,赶紧站起身来。猎人很诧异,听郯子说出实情,非常感动,想办法为他弄到鹿乳,保护他下了山。
你们看,修行没什么奇特的,孝就是修行。
孩子的教育以孝为基础,才会有德性,智育加上德育,才谈得上智慧。
这也是为何孩子要学习经典中的传统智慧,老师、家长,以及所有成年人都要学习的原因。
参考书籍《漫谈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