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姓氏由来
人之有姓氏,如同水有源、树有根。姓氏从何而来?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氏族部落中,是“姓”与“氏”的合称。其中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姓氏不断在演变。
一、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姓”是表明家族血缘系统的称号。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主要表明由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用以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因此,“姓”字由“女”和“生”两字组成。“姓者,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等均表达此意。
二、氏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氏”是表明宗族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晚于“姓”出现,是“姓”的分支。人类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后,原来用母系计算的血缘关系转化为按父系来计算,同时由“姓”分化出“氏”来表示以男性为中心的新氏族的公名。如轩辕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这些个“氏”都是他们所在氏族的公名。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比如,炎帝的后代吕氏、申氏、许氏、高氏、崔氏、卢氏等,都以所封地(国或邑)名为氏;又如,周代的史氏、师氏、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等,又都以所封官职为氏。此外,也有以祖父的名或字为氏的(如向氏)。因“氏”表身份,故只有贵族有氏,贱者如平民则无氏。
三、秦汉姓氏合一
姓氏经历了一个由姓分化出氏,再由“姓”、“氏”合二为一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夏、商、周时代,姓氏有别,直至春秋尚未改变。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用以别贵贱、姓用以别婚姻。
到战国时期,由于分封制度及宗法制度的发展,人口的不断繁衍,各诸侯国与卿大夫分出去的支族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氏”难免有雷同,于是产生了“复氏”。复氏的产生是人口激增、支族增多的必然结果,说明宗法制度已难以应付支族繁杂的局面,这从客观上要求一个新的姓氏制度的诞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制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郡县制”使得天下没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也没有了各自的封地。原先用来代表贵族身份的“氏”也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与先前用来别婚姻的姓没有什么区别。其次,在动乱的社会变革中,一大批原来不配“赐姓享氏”的平民一跃而成为新贵族,他们自然不屑再来遵守原先的姓氏制度。如汉高祖刘邦身为布衣,根本无从考究族姓,故而以氏代姓,而后世莫能改焉。这就是姓、氏混言,以氏为姓,姓氏合一。自太史公写《史记》,姓、氏混言,不再区分。
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其意义在于:首先,姓、氏可以通称,姓与氏没有任何意义的区别。大量的氏也就变成了姓,自此姓就变得丰富了。其次,每一宗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孙孙永久使用,不再象以前的氏变来变去,难考其血缘所出。我们现在的姓绝大多数承袭周代各氏而来,故欲考各姓之由来,必上溯至周。三是无论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人人都有姓,不再像以前那样,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
四、常见姓氏变化情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姓氏也在不断演变。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少数民族融入汉姓。从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元明清时期,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其姓氏也成为了华夏诸多姓氏中的一部分。北魏的拓跋氏是鲜卑人,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加快鲜卑人“汉化”就是一项重要内容,他率先将姓氏改为“元”。北魏分裂以后,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下令,将包括宇文、独孤、达溪、贺拔、贺若等鲜卑姓氏在内的36个大姓99个小姓都改为长安人,使其融入到汉人中间;隋唐时期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在长安区至今还有汉化的辽朝耶律人后裔,元朝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汉人的姓和名。同样,清朝结束以后,许多满族人也都改用了汉人的姓名,如今北京地区的安、金、关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满族后裔。
二是王候将相“赐姓”。汉初的娄敬,因为建议建都长安之功,被赐以“刘”姓;汉武帝有一位大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入汉以后,汉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赐日磾姓金,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后代繁衍生息,类似的现象几乎历朝都有。唐初名将徐世绩战功卓著,被封为英国公,唐太宗还特赐其姓李。隋炀帝特别喜欢垂柳,专门赐其以杨姓,在位皇帝给树木赐姓,这在历史上别无仅有。
三是因故主动改姓。改变姓氏者也屡见不鲜,有的是迫于无奈,有的是顺其自然。春秋时期,陈国内乱,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遂改姓田,自此陈、田两姓为一家;兴平望族马姓是在秦统一后迁入关中的赵国贵族,当年名将赵奢曾因功封马服君,其后代便以马为姓;史圣司马迁去世后,家人害怕受到牵连,将“司”、“马”两字分开,一部分人在“司”字左边加一撇改姓“同”,另一部分人则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在韩城冯、同两姓共同祭一个祖先,这在国内绝无仅有;石敬瑭在位时期,敬姓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被迫改为苟姓,前些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内许多苟姓人终于恢复了敬姓;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也冒用刘姓,其理由是汉朝时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他自认为是她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