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Sir足足等了一年。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女主获最佳女主角。
一个复仇故事。
无关手刃仇人的快意,也无关什么狗屁和解。
因为正义太难,因为面对的敌人越来越多。
一位无助的母亲,就这样踩着矛盾的脚步,向你走来——
《凭空而来》
Aus dem Nichts
故事从住在德国移民街区的一家人讲起。
这家人,有点特殊。
土耳其移民努里,刚到德国,干着贩毒勾当。
女主卡佳(戴安·克鲁格 饰)因为买大麻与其相识,后来坠入情网。
努里因贩毒被判四年监禁,卡佳不顾家人阻挠,在狱中与他完婚。
没有婚戒,他俩就在手上纹了一对摘不掉的戒指纹身。
Cool。
看到这,你别以为又是一段贫民窟偷鸡摸狗的贫贱人生。
狱中的努里,开始自学商业。
出狱后不久,便开了一家工作室,过上了正经日子。
卡佳一边带孩子,一边帮丈夫打下手。
他们当然没有变得多有钱,但这一家子很团结。
Cool。
原本一切都好,一切都Cool。
......原本。
开场八分钟,嘭的一声,灾难凭空而来。
一场由“新纳粹”组织的恐怖袭击,在丈夫的工作室引爆了炸弹。
当卡佳赶到现场,原来的“小日子”,只剩下一地残骸。
警方确认,现场仅有两名死者:一名成年男性和一个孩子……
所以你明白吗,这场爆炸也没造成多少经济损失。
只是炸掉了卡佳的全部世界。
但就连这泼天的悲痛,卡佳也来不及好好消化。
接下来,更多困境凭空而来。
亲人、朋友的刻板偏见;社会舆论的有色眼镜;警察的无所作为……
最大的困境莫过于,抓到凶手后,法律却给出匪夷所思的判决:
无!罪!
轻松一个无罪,卡佳的人生无解了。
(让Sir想起了去年写过的“于欢案”,儿子与母亲,债务与流氓,好在二审终于轻判。)
冤屈需要出口。
当冤屈没有出口。
人们只能铤而走险。
这当然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精彩的是它的结构。
影片分为三幕:家庭、正义、海洋。
家庭:一次突然的恐怖袭击,卡佳没有了家;
正义:一次法律程序的崩盘,卡佳没有了正义。
而海洋,也随着卡佳而变换着颜色。
工整的三段式结构,是由卡佳的心理变化来区隔的,从窗外连绵不断的阴雨,到法庭冷酷的灯光,再到最后地中海岸和煦的阳光与海风……
从悲伤到坚强,从坚强到愤怒,再从愤怒化为平静的坚定。
好的复仇故事,永远是由主角的情绪变化推动着的。
这就告诉你,为什么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能拿到最佳女主。
曾经,她也是花瓶,还是价格不菲的那种。
提几个你可能有印象的吧——
2004年,《特洛伊》中的海伦王妃。
2009年,男人戏《无耻混蛋》,她是其中的间谍女明星。再往后是《国家宝藏》……
但这花瓶突然就碎了。
因为她在《凭空而来》里,找到了极大的表演空间。
就连旁枝末节的叙述也不再有必要,因为仅靠克鲁格投入的表演,就足以推动整个剧情。
电影始终围绕女主的主视角展开,见她所见,感她所感。
你看不到爆炸的发生,只看得到她几乎脱力的哭喊。
你看不到她丈夫儿子破碎的肢骸,只看得到她虚弱、麻木地选棺材。
你看不到凶手行凶,只能陪她在法庭上,目睹两张阴沉、却又好像坚定凛然的面孔。
她们无法交流。
因为她的痛苦,和人家不一样。
她的愤怒,人家闭目塞听,毫不接受。
当然,这样“不客观”的角度可能存在某种狭隘,会让其他配角丧失完整的人格脸谱。
但确实看得过瘾……
它让我们看见一个极度悲伤的母亲,感受到她难以撕扯开的悲痛困境。
所有的不理解、不体谅、不公正,都成了她的敌人。
她其实不怕敌人。但她害怕,亲人也变成敌人。
亲友为了劝她走出悲伤,往往言辞过激。
瞧你丈夫把你变成了什么人?
丈夫的父母,也给出种种不理解的中伤。
你知道的,要是你再仔细点
我孙子就不会死
警察、体制……惯例一样令人失望。
卡佳推断这是“新纳粹”组织针对中东裔的丈夫发动的恐怖袭击。
但社会、警察都抓住努里的涉毒案底不放,定义为帮派纠纷,不考虑恐怖袭击的可能。
换成你,你怎么办?
卡佳不知道怎么办。
她只知道,吸毒可以帮她暂时忘记,自杀可以帮她永远忘记。
第二幕的名字,是正义。
这场法庭审判是整部片的重头戏,前面说到,法庭给出无罪。
法庭仅代表人民,做出以下判决
宣告被告安德烈·穆勒和艾达穆勒
无罪
但这“无罪”背后,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渎职,而是符合程序的推断:
制作炸弹的车库并非只有嫌疑人能够进入,他人也存在可能(即使车库残留一样的爆炸物质)。
卡佳因为吸毒,作为关键目击证人的证词无法采信(即使卡佳和凶手有过对话)。
因为这样的“证据不充分”、“无罪推定”无法给凶手定罪。
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凶手。
今日宣判被告无罪并不是基于法庭的观点
而是因为目前的证据仍然无法完全证实他们的罪行
好的,一切合乎规则,正义在“程序正义”之下完败。
而这种“程序合理”,确实庇护了一种潜伏的邪恶——“新纳粹”,泛指“极端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为了所谓的“保护本地人民权利不受侵害”,“新纳粹”会不惜代价威胁、驱逐甚至消灭外来民族。
在结尾字幕上,我们得知影片中的惨剧并非凭空而来:
2000年至2007年,在德国“地下国社”组织枪杀了9位有移民背景的公民和一位警察,并实施了连环爆炸袭击。
这些袭击的唯一动机就是,这些受害者都不是具有“正统德国血脉”之人。
在法庭上,为凶手提供“不在场证据”的人,很快就被律师揭露,同样隶属于“新纳粹”组织。
当谈到这个组织,证人挺直腰杆,好像多么光荣:
只是一个民主党派
是由民主选举的
民主制度,居然成了他们申辩的底气。
所以,极右翼的“新纳粹”在西方国家确实合法吗?
美国政府认为限制一个人和党派的活动都是非人权主义的,他们(包括纳粹党)有自由权。
法国提倡反对,但在本国政治舞台里,也有不少支持纳粹主义者。
德国因历史原因禁止一切“纳粹文化”,但新纳粹思想却在自由结党的民主制度下滋生。
……确实合法。
《凭空而来》当然不是为了抨击全部的民主制度,只是借用欧洲棘手的移民潮与“新纳粹”组织背景,向他们一直坚信的公平与正义提问:
“不一样的血脉” ,配享有公平吗?
公平,到底应该有界限,还是应该无国界?
这个问题,也许是无解的。
第三幕:海洋。
电影每一幕,都有一段家庭录像作为开场。
第一幕“家庭”,是夫妇二人在狱中的婚礼现场,二人纹着戒指的手紧攥在一起。
第二幕“正义”,妈妈修好儿子的遥控车,一家三口原本其乐融融。
第三幕“海洋”,三人在海边度假。
海中的丈夫和儿子,呼喊卡佳。
来嘛,妈妈
海,不仅是记忆和历史,还是某种宿命。
因为一切终将在海边结束——
在地中海的沙滩上,卡佳找到了仇人的踪迹。
她用儿子常玩的遥控车,按照凶手的手法,炮制了一枚遥控炸弹。
接着,你看见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仇人的车门……
绝非以暴制暴,也没有向仇恨和解。
但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积蓄的力量,终于在这里集中升华。
结尾怎样?
你懂的,Sir一贯会憋……
影片最后,镜头慢慢向天空扬起。
背景音乐是吉他伴奏的低回婉转的女声。
镜头失重似的,在天空反转一周,又回转到海面上。
大海清澈见底。
大海始终沉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 电影天堂有
编辑助理:哥谭镇民兵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