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
就算不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至少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脱轨。
所以,懂点心理学,了解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和特点是重要的。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七岁看老。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性格基本在三岁到七岁就定型了。所以说,孩子的幼年时期是特别重要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上,但教育的方式不正确的话,同样很难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这段时间,反复看了几遍临界冰的《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这本书,感触颇多,收获甚大。
这本书阐述了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列举了不少真实案例,对于想教育好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启发。
当然,我也为大家总结了书本里面的精华,希望对你教育孩子能有所帮助。
作者说到,影响心理健康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是:爱、自信心和安全感。这三个因素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基础。
在心理学上,把7-12岁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阶段。7-12岁的孩子,行为受到父母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共同支配,父母意识和孩子个人意识的制衡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同时,7-12岁也是孩子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培养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自卑感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一种心理情绪,成年阶段的自卑感也是儿童期养成的某种心态习惯。幼年时期来自父母的爱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孩子儿童的时候,如果能给予他足够的爱并且教会他爱的能力,帮他超越自卑、建立安全感,这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小的时候多注重一下对其的教育和等到孩子长大后或者等到出现了问题后再去对其进行教育,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就像是在爬楼梯,后者就像是在登天梯,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错过了孩子教育的最佳阶段,再想让孩子重回正轨是如此的困难。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低质量的陪伴是一种伤害。
真正的陪伴,不是你一边在看孩子一边玩手机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的投入,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和孩子简单的聊天对话,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这都可以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你还可以通过台湾家庭教育中在亲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123”法则,来践行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种。3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度,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足够陪伴,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种严重的心理创伤,也就是所谓的亲子中断。
亲子中断就是孩子在特别需要陪伴的幼年里,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陪伴和爱,而是由其他人看护或者监管,一年来见面的次数都不多。
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的留守儿童和城市的寄养儿童。在这些孩子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是最大的。
幼年的分离伤痛映射到关系中,内化成一辈子不可言说的痛。以至于造成对信任的恐惧,情感的封闭,亲密关系很难建立起来。
孩子心理成长最关键的就是0-6岁这个阶段,一旦错过,所造成的伤害是是不可弥补的。
家长责任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情感空巢让孩子沉溺于虚拟世界。隔代老人的溺爱娇纵让孩子的行为和习惯没能得到纠正。
家长的监护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养而不教是渎职。
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时期,抱持感不满足的孩子,内心产生不安全感,成年之后,安全感的匮乏会让人产生对自我怀疑和自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婴幼儿时期抚触抱持对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环境。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只是物质资源的提供者。
孩子在幼儿时期缺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长大后不但很难和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很难和恋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爱本是一种流动,亲子之间只有互动,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父母应该注重的是情感教育,而学校才是重视能力教育。
为什么我们常说,看一个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就可以知道Ta的家庭教育是怎么样的了。好的教养,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里。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和爱的幼年时期里,我们应该多点给予孩子爱和陪伴。因为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弥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