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寒冬,个人的能力提升的话题又被重视起来了,年初伊始,个人的Flag又纷纷立起来了。有好些伙伴便来问,“我想学...,有推荐的课么?”,一般遇到这样认真而渴望的眼神,我会先问明他学习的目的,“哇,好棒啊,能问一下,主要是想学东西还是想拿证呢?” 如果是后者,抛开公司报销的因素,我在这类Q&A中渐渐发现一纸证书的吸引力真的好大啊!
上周末做完年前最后一个项目后请团队成员们吃饭,刚开始视觉实践小半年的张同学问我们几个,“你们说我要不要去参加那个XX老师的认证班?”,看着她认真而渴望的眼神,我深深地叹了口气,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去年七月我读了一本叫做《乐之本事》的书,由一个中年音乐评论者所写,他介绍了古典音乐的入门和欣赏音乐的一些观点,归纳起来就是要顺着自己的喜好去听,每个人喜爱的各有不同,关键是你要真心爱音乐,这样音乐也会爱你。
看完以后,我深以为然,于是就这随书推荐的乐单开始听有一搭没一搭地听起了各种古典乐。半年过去,并没什么进展,我依旧分辨不出肖邦和莫扎特,也听不出名家的弹奏好在哪里,只是开始慢慢习惯把工作的背景乐从流行乐曲换成古典乐了,期间我还借鉴赖声川先生的做法,重复放一两个大型的曲子。又过了一个月,我随意地点开虾米音乐的一个推荐菜单,发现了几首好曲子,隔了几天又听第二遍时,其中一首仍然吸引了我注意,而且似乎越听越着迷,于是我打开这位作曲家的所有曲目列表,一首首听,天呐!这就是听了大半年后发现的“最爱”啊!我太开心了,简直是奔走相告地传达给周围的伙伴。
其他的东西我可能不太懂,不过视觉和音乐一样,都需要一个先打开再收拢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想要学好美术,要先学艺术史,这其实就是一个先打开的过程。再如设计师,也是需要定期去看各种展览和设计的。通过认证班学习套路固然重要,可如果因此走了捷径,从此失去了吸纳其他养分的机会,岂不可惜。
作为浮躁社会里的浮躁产物,国家级别的认证班尚可随意更改其有效性(如心理咨询师证书被取消),所谓机构和组织发布的又何必当真呢?花三五万去学一个五分钟就能弄明白的《思维导图》,我是无法理解的。做学问者从不求快,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