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翻到一个2013年提的问题,很有意思,略有所感,问题是《突然关闭社交网站,远离虚拟世界,这样好吗?是什么心理?》看到这,不禁联想到年前自己把QQ关掉,提问者的心情我是可以理解的。而看到最顶的回答即其评论后,我才不由得感慨,这也许只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年龄增长,心智成熟,必然导致从一个社交平台消失,投向另一个社交平台。
年长者不明白90后、95后生存在一个社交过度的网络时代,他们更喜欢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原来没有社交网络的时候,人们交流起来是多么的困难,碰巧同样是在知乎上,有一篇提问《互联网究竟是让人类社会更加开放了,还是更加封闭了?》,里面yolfilm便是这种论调。
仍然有身边的人跟我抱怨,说现在的社交应用做得越来越没意思了,有些社交应用一旦开启了私信功能,收到的第一句问候很可能是“约吗?”,还有人在网上信誓旦旦地总结道:“性才是社交的第一生产力。”对于毕业离校后的年轻人,生活并没有变得像大学中想象的那样独立自主,活出自己想活出的人生,而是往往变得更加单调重复,升职加薪遥遥无期,事业也没有丝毫的成就感。社交在他们手中,更多是当做工具来使用,而娱乐被游戏完全占据了。上文我提问,难道真的是微信一统江湖所以没有颠覆性的应用出现吗,还是年轻人压抑着自己的社交需求却不知道冲哪儿发泄呢?看起来年轻人的社交比起过度不如说是匮乏。
本文并不打算讨论90后的社交生活是过度还是匮乏,也不想穷举一些例证最后得出牵强附会的什么结论,这里我只是想试图去猜测一下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的社交应用会是什么样子。而至于90后的年轻人的社交生活是过度还是匮乏这一点,我觉得知乎上的答案都有主观情绪在,肯上知乎的人,必定对QQ空间、微博、朋友圈是存在一定厌倦感的人,因此就算知乎上的人都声称抛弃了空间微博朋友圈,我也不会觉得丝毫的奇怪,我认为90后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过度和匮乏是共存的,具体到个人是因人而异的。
未来的社交应用会是什么样呢?
1、IM还会存在下去。
文字是不可取代的载体。多媒体或者叫富媒体将成为标准配置。
2、游戏共生。
社交关系与游戏是天生契合的,游戏可以增加社交的趣味,社交可以提升游戏的快感。
3、功能更加简洁。功能的差异化会逐渐体现。
简洁是对社交过度的年轻人的某种减压。因此我觉得社交做得越大,越平台化,就越危险,社交工具也不会成为手机的第二系统。但是年轻人会对不同的社交应用进行取舍,在取舍的过程中,就会对社交应用定位,这个定位是存在于用户心智中的,比如空间是老朋友的圈子,微博是媒体和新闻,微信是熟人,QQ是工具,陌陌是陌生人,FB是外国人,易信用来打免费电话,Snapchat是发羞羞脸图的密友或是一夜情伴侣。不同的社交应用的标配功能是相似的,但是一定在功能上存在某些差异进而占据用户心中的定位。
4、保护隐私。
隐私的重要性大家可以从很多可怜的明星身上体会到。尤其是当下的手机社交应用,几乎需要获取用户的全部隐私——通讯录、照片、地理位置、通话记录、短信、支付密码数据等,一旦泄漏,将是灾难。一款优秀的社交应用,不仅应该在用户看得到的地方保护其隐私不受漏洞影响,还要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做好防火准备。
5、更好玩。
用户的口味变得越来越怪而且难以捉摸,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用户期待的社交应用一定是更好玩的。尽管功能和规则越来越简单,但是用户可以做到的事情会越来越好玩。这个好玩可能是设计界面上、功能操作上、好友关系上、游戏配置上、硬件创新上、内容创造上、内容表达方式上,比如暴走漫画就是一种新的内容表达方式。
6、与线下产生更多的联系。
社交匮乏的感觉,我认为是来自于线下的社交单一且受限,用户必须一边忍耐线上社交变得更加饱和,垃圾更多,更加难以控制,一边忍耐线下社交的空虚。最近很火的一款游戏Heads Up就是供好友线下玩的,未来的社交应用一定会连线下的社交需求的不足也填补上。
7、上帝的归上帝,社交的归社交。
ello.co就是几个设计师反感FB上越来越烦的广告而打造的一款新的社交平台,我觉得这有可能是未来社交应用的发展方向,让广告回归媒体,社交做社交该做的事情,通过游戏和电商同样可以做到盈利。社交变得简单而纯粹,广告、鸡汤、垃圾被有效过滤,这样更能赢得用户的好感。
8、社交形式多样化。标配也可能不标配。
社交应用有可能会以专攻某一功能的形态出现,比如专攻图片的INS,专攻语音的Cord,专攻小视频的Vine,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脱离标配的奇怪社交应用出现。因为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所有功能只不过是表现形式。
对于我以上的这些猜测,有一部分是我的主观感受,一部分是我最近研究国内外的社交应用总结出来的。还有一些其他机构对年轻人的调研,比如《95后的社交网络图谱:年轻人都在哪里交朋友?》,也很有价值读一读。
还是那句老话,Google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