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小档案
时间∶公元前216年8月
战场∶坎尼(意大利东南部奥菲德河注入亚得里亚海入海口附近的村落)
战斗双方及指挥者∶罗马(伦蒂乌斯·瓦罗)VS迦太基(汉尼拔)双方力量对比∶罗马步兵8万,骑兵6千;迦太基步兵4万,骑兵1.4万。
争夺重点∶意大利坎尼附近区域以及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如何改变世界∶罗马帝国遭受重创,罗马军队无力再派遣强大的军队去与迦太基军队作战,罗马扩张的势头得到延缓。
布匿战争∶矛盾之源
罗马于公元前273年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外扩张,与早已称霸西地中海的迦太基发生冲突,于是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因为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把他们之间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战争先后爆发了三次。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主要战场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海域。公元前264年,罗马出兵渡过梅萨纳海峡,击败迦太基军,战领梅萨纳(今墨西拿)城,继而占领西西里岛大部地区,于公元前262年攻占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西南岸的主要据点阿格里真托。
但迦太基具有海上优势,仍控制着西西里岛西部地区和沿海一些要塞。为夺取海上优势,罗马迅速扩建海军,并发明了新的海战技术装备——接舷吊桥。在公元前260年的米拉角海战和公元前 256年的埃克诺姆斯角海战中,大败迦太基舰队,随后乘胜登陆北非。公元前 255年,迦太基发动反攻,在北非的罗马军大部被歼,前往增援的罗马舰队则在返回途中遇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罗马重建舰队,于公元前241年在西西里岛以西埃加迪群岛附近重创迦太基舰队,夺得制海权。迦太基无力再战,被迫讲和,放弃西西里岛及与意大利相邻的各岛屿。
然而,罗马背信弃义,继续扩张。迦太基不甘失败,准备复仇。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攻占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次年春,罗马向迦太基宣战。汉尼拔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抢占先机。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
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拔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拔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公元前217年,汉尼拔率军穿越毒气弥漫的沼泽地带,在特拉西梅诺湖附近的山口设伏,一举歼灭罗马追兵2万余人,并继续挥师南下。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拔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坎尼是罗马的重要粮仓,如果失去坎尼城,罗马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罗马决心全力夺回。但是,迦太基人早已在城外平原上安下营寨。是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汉尼拔与罗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坎尼会战。
布阵斗法
这次会战,罗马将所能调动的8万步兵、6千骑兵全部投入战斗;迦太基军也投入了4万步兵和1.4万骑兵。从力量对比来看,罗马军在步兵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而迦太基军则在骑兵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罗马军的阵势是∶步兵在中央,骑兵分在两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装步兵放在阵形中心,每列之间有一定距离。骑兵放在步兵的左右两翼∶右翼是罗马公民组成的少数骑兵,左翼为意大利联盟的骑兵。整个队形突出深度,其优点在于以重装步兵的强冲击力来突破对方的阵线。罗马执政官瓦罗指挥右翼,另一位执政官鲍鲁斯指挥中路,塞维利阿指挥左翼,每个指挥官都精选1,000骑兵作为机动部队,以便必要时出击。
针对瓦罗的战术,汉尼拔把自己的部队列成半月形∶左右两翼是主力,由骑兵和重装步兵组成;将步兵突出配置于中央,前弱后强,中央兵力最弱。这样,迦太基军的整体阵形呈"凸"字形,凸面向着敌方。汉尼拔的用意,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诱罗马军主力集中攻击于此,将其诱│人己方阵内,再以两翼的强劲骑兵和重装步兵首先歼灭罗马军的两翼骑兵,然后迂回到敌阵之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汉尼拔亲自指挥中央一路,他的外甥汉诺指挥右翼,他的弟弟玛哥指挥左翼。
另外,汉尼拔还精选了3,000骑兵放在身旁,作为后备力量。同时,汉尼拔令500轻装士兵携带长矛、盾和短剑,准备执行假投降任务。汉尼拔还详细了解了坎尼的天气规律,掌握了中午时分一般有强劲东南风的情况,据此,他将各路方阵面向西北展开,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汉尼拔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敌阵后方的树林里,以便在风起时从后面打击敌人。
待迦太基军摆阵完毕,罗马军主帅瓦罗针对敌方两翼强,中间弱的阵势,临时将自己的阵势作了一番调整,缩小正面,加大
纵深,增强中央方阵的力量,企图以绝对优势一举击垮汉尼拔的中央方阵。这一调整正中汉尼拔的心意,罗马军主力也因缩小了相互间隔而无法灵活战斗。
兵不厌诈
决战前,双方指挥员骑着马来回鼓励他们的将士。瓦罗要他的将士们牢记堂上的双亲和儿女,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汉尼拔则鼓励他的将士们不要忘记昔日的光荣,要为荣誉而战。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9时,广阔的战场上吹响起了刺耳的军号,双方的步兵发出一片呐喊声,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弹",一场巨大规模的血腥残杀开始了!罗马步兵一开始就排着密集的方阵,全力向迦太基步兵的中心部猛攻。按照预定方案,迦太基军的中央方阵徐徐收缩,致使左、右、中各个方阵变成了"凹"字形阵势。瓦罗见状,以为敌军方阵已力不能支,遂指挥主力发动更猛烈的攻击。
结果,罗马的步兵由两侧向中央汇合进攻,队伍越来越长。此时,迦太基军的500名轻装步兵突然"投降"了罗马军,罗马军收缴了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盾牌后,将这些"降兵"安置在阵形后方。瓦罗看到敌军的"降兵",又看到敌军的中央方阵正在继续"败退",以为这场会战的关键时刻已到,便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了战斗。
汉尼拔是一个掌握战场火候的老手,他见时机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阵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从侧面出击,使罗马军的中央方阵陷于被动。同时,汉尼拔下令左右翼的步骑一起出击,从两翼包围敌人。汉尼拔左翼的重装骑兵势如破竹,迅速击垮罗马军右翼的骑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敌后,直扑罗马军左翼骑兵的侧后,罗马军的左翼骑兵经不住对方优势骑兵的前后夹击,迅速溃逃。汉尼拔立即向伏兵发出战斗信号,埋伏在树林中的迦太基军队,迅速从后面包抄过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了对罗马军的包围之势。罗马人四面受敌,阵势大乱。迦太基骑兵初战得手后,以一部追击逃散的敌方骑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围罗马步兵。
战至中午时分,正如汉尼拔所预计的那样,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东风,随即扬起了漫天尘土,只见黑云滚滚,风沙弥漫,面向东南的罗马步兵被风沙吹得两眼流泪,无法观察敌方行动,而迦太基士兵却由于背对东风,借助风力,投射出又远又猛的石头和箭矢。罗马步兵虽众,此时已挤成一团,攻无力,退无路,陷入束手待毙的绝境中。就在罗马人阵势大乱的时候,留在他们后队的那500名强悍的迦太基"降兵"也趁势作乱,突然从怀中抽出短剑,奋力向就近的罗马士兵杀去。这一战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杀到日落,只杀得天混地暗,阴风惨惨。这场残杀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罗马的8万大军,有54,000人战死,10,000多人被俘,执政官鲍路斯和军团将校全部阵亡,指挥决战的执政官瓦罗率残部逃跑。汉尼拔总共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元老院采取了紧急措施∶任命了独裁官;宣布把17岁以上青年全部征入军队;由国家出钱,向私有主赎出8,000名年轻的奴隶,用来组成两个军团;为了向神明祈祷,举行野蛮的仪式活埋了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
战后余波
坎尼战役就此结束,罗马军战死沙场的步兵多达5万,骑兵也有4千,留守罗马大营的1万士兵全数被擒。霍尔沃德在《剑桥古代史》中写道,这是"汉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时机选择上的无比精确,骑、步兵战术的高度协调,表现出它是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军事艺术典范。
侥幸脱逃的罗马人不到1.5万名,其中之一正是瓦罗。他的蹩脚战术使汉尼拔事半功倍。死者之中有一大批下级军官以及80名元老院议员。这支当时罗马史上最庞大的野战军就此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