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们痴迷商场里的扶手电梯,上上下下乐此不疲。
有次在商场,一楼商场到负一楼只有下行手扶电梯,没有上行手扶电梯。有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从一楼乘坐手扶电梯到负一楼,再从旁边的台阶上到一楼,再乘坐手扶电梯到负一楼,再上一楼。来来回回多趟,他妈妈已经累瘫。
几趟后,小男孩不想走上楼,要乘坐扶手电梯上楼了。妈妈解释说,这只能下,得走台阶上楼,小男孩开始哭闹,非要乘坐手扶电梯上楼梯。
小男孩的哭闹引来了众人的侧目和围观,妈妈很尴尬也开始有了情绪。
保安来解围,告诉妈妈在另一个出口,有上下手扶电梯,可以带孩子去那边。
但小男孩完全不理会,开始在地上打滚,只要乘坐这个手扶电梯上楼。
小男孩闹得更厉害哭得更凶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妈妈崩溃了,打了小男孩一个耳光,再强行抱走了哭得眼泪鼻涕一起流的儿子。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妈妈都会崩溃吧。可是当妈妈的,在育儿的过程中崩溃又不是一次两次的。
其实,孩子们闹,发脾气,不外乎是需求没得到满足或求关注这两种可能。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们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引导,结果大概就不一样了,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式教育,母慈子孝也就不是别人家的状态了。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由父母(养育者)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其核心就是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质则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
情感引导是由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提出来的,金伯利·布雷恩所著写的《你是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则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经典书籍。
金伯利·布雷恩除了是儿童教育专家之外,也是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曾在圣地亚哥婴幼儿学习中心但仍主要教师,专门负责四岁儿童的教育,还曾担任过心理治疗师,主要对遭受过性虐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康复治疗。在成为两个男孩的妈妈后,开始把对孩子的希望及育儿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金伯利·布雷恩《你是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重点介绍了可具操作性的方法,来帮助家长们理解什么是情感引导式的教育方法,如何在育儿过程中使用情感引导来帮助孩子成长,提高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一、使用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1、控制性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孩子在家尖叫或者是四处乱跑,控制型的父母是会一把把孩子拽住,大声呵斥到:“叫你别乱跑了,听到没有?”
一般情况下,孩子肯定是会继续尖叫或乱串,控制性父母呵斥不住就会开始威胁:“再尖叫(乱跑),就揍你”。
如果还不凑效的话,控制型父母大概要对孩子动粗了。
而放任型父母,则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放任不管。他们说玩是孩子的天性,就应该放任孩子们释放天性。或者是对孩子的所做所谓束手无策,只能是放任他们继续尖叫,继续闹腾。
其实,孩子精力旺盛,爱玩好动,在家尽情的玩耍有什么错?但的确是会影响到家里其他成员的休息或者是工作,但孩子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打扰到了旁人,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
所以,一味的训斥和威胁,会让孩子觉得莫名其妙,可能碍于父母的权威会停止活动。但并不知道自己这样有哪点不合适,所以,下次还会再犯。
而一味的放任,会让孩子没有自我约束感,没有规矩感,更加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
不管是控制,还是放任,都无法教会孩子如何去尊重他人,无法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情感引导式的父母,会引导孩子们认识自己的行为,会告诉孩子们他们这样吵闹已经严重打扰到其他人,告诉他们其他人需要他们帮助,请他们去外面玩或者是换一个游戏。
2、轻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意识到对孩子胆量,独立的培养,也往往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不畏艰险,勇敢站起来,在哪里摔了一跤就在哪里爬起来。
而很多时候却刻意过了,往往轻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小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大家一起奔跑,突然孩子重重摔倒,趴在地上一时无法起身。而家长们,却在一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大人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去感受他的感受。在小伙伴们面前摔跤,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是件难为情的事,而又的确摔得很疼。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关怀,而不是被迫假装坚强。
如果说,我们总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也就慢慢感觉到情绪在我们这里无处安放,也就会渐渐隐藏自己的心思,和父母在情感上日渐疏远。
金伯利·布雷恩说:“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并不是说就是在溺爱孩子,而是先通过观察,确定孩子的所需,再做出处理。让孩子知道,在他低落时,在他需要安慰、鼓励时,我们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能给他强有力的支持。
3、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还孩子取得好成绩,很多家长都会采用一些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如果这次考到前三名,就带你去旅行。”“如果这次独自完成了家庭作业,明天就带去你吃冰激凌”“如果你能连续一周按时睡觉,就给你买套花裙子。”
金伯利·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提到:用奖励操纵孩子的表现是错误的,也无法长期凑效。
因为,让孩子成型一种”我怎样了,就能得到什么什么。”,而一旦没得到,便会逐渐丧失积极性,或者是一旦没有奖励便不会去做什么事。并且,研究表明,看中奖励的孩子的表现并不怎么好,更糟糕的是,他们往往想完成最低要求,并不会尽力而为。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接受一些原则和章程的约束,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要去做正确的事。
4、以消极的后果作为惩罚
虽然有多家长说自己从来不惩罚孩子,但他们会让孩子承担一些消极的后果,为的是给孩子一个教训。
而消极后果来惩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认识到错误积极改正。
对于教导孩子,可以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
到饭点了,孩子还在和小伙伴们玩得不想回家,要么就是边玩吃需要大人追着喂。
而这个时候,大人则要引导孩子要按时吃饭,要在餐桌上用餐。如果引导无效,那么告诉孩子们他需要承担什么 的后果:如果不按时吃饭,不好好用餐,大人不会等他,大人用餐结束后就清理餐桌,也不会再给他另外开小灶。
如果孩子们因为没有吃到饭而哭,大人们任然要坚持不再给他饭菜,但大人们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安抚,和他商讨一些解决办法,以避免他继续保有一不好好吃饭的好习惯,帮助他去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1、播下种子
提前让孩子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样的事,大人对他有什么期待,他应该要怎么做。
一家人带着年幼的小孩出去用餐,绝对是件高挑战的事,为了能愉快的用餐,在出门时就告诉小孩在餐厅吃饭不可以吵闹尖叫,不可以乱跑。在去餐厅的路上时提醒一遍,在进入餐厅时再提醒一遍。
提前告知,会让孩子有所准备,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大人。
2、观察和判断
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情绪变化,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容易激动、吵闹或者情绪低落。通过观察,我们能第一次时间发现孩子的变化,判断孩子的所需,在第一时间给他安慰、鼓励和支持,第一时间给予情感引导。
仔细观察孩子,能够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孩子,这有助于我们能够预测在何时何地会有怎么的挑战,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3、聆听
我们陪着孩子身边,却可能并不是陪伴。陪他看动画片时,可能我们自己在玩手机,他和我们讲剧情时,我们不是弄错的角色就是混淆了事件。
孩子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去聆听他的声音,听他们的想法,和小伙伴之间的事,动画片里的剧情。聆听孩子,不仅仅是听取说话的声音,还要包括仔细观察和理解他们的肢体语言。
大人们仔细聆听孩子们的声音,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体会孩子的感受,有时听取孩子们的建议,会让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4、体会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情绪,他情绪激动时,他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时,需要大人们理解并回应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而气愤时,我们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需要妈妈的帮忙吗?”,这样能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他坚强的后盾,还能够明白原来这种感觉是生气。久而久之,也就能够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渐渐地能判断别人的情绪。
从成为父母的那刻起,我们就希望能当好爸爸妈妈,能够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而事实上,在育儿的路上,在处理亲子关系时,总有一大堆棘手的事让我们束手无策。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则给我们介绍了“情感引导”,能帮助我们在育儿路上能够更愉快些。
并且《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还介绍了一些宝贵的方法,来帮助家长们有效地引导孩子顺利度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阶段。
如,婴儿时期,孩子依赖安抚奶嘴、安抚毯子。这都是婴儿过渡时期一个正常的现象,他们把安抚奶嘴、安抚毯当做了父母的替身,靠它们来获得平静和安全干。而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依赖安抚物品了。
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这让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尴尬。孩子一旦发脾气了,父母如果再大发脾气企图“以暴制暴”来控制孩子,只会让场面更僵。这时,父母努力冷静下来,将孩子带到一边进行情感引导,去理解他,体谅他,找他发脾气的原因。
情感引导型的父母,能够借助一些问题去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给予充分的理解,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会感受孩子的感受。坚持情感引导,能够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加深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