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都在被动中主动地追求完美,甚至是不遗余力地在苛求自己。
很少有人告诉你,虽然你不完美,但他依然爱你,毫无条件。
多么动听的一句话,可惜我们大部分都听不到。
即使是为你付出一切的父母,他们始终爱你,但是当你犯错的时候,你也一定听到过不少狠话,比如频率最高的“你再这样,就没人喜欢你了”。
犯了错,批评训斥好像是天经地义,更有“不打不成材”这种古话佐证。在父母那里得到的这种负面反馈中,太多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讨好者”、“自暴自弃者”、“撒谎者”。
“讨好者”放弃自尊去取悦大人,自我和主见靠边站,做个乖乖听话者。
一般的长辈最喜欢嘱咐孩子的一句话就是“要听话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听大人的话,这里假设的前提是小孩是没有自己的话的,没有思想,不能取舍。
其实孩子首先是一个人,是个“人”,他就有他作为人的判断,从最简单的判断慢慢发展向更为复杂的判断,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
如果大人从一开始就把他的自主判断力掐断,完全服从大人的意志行事,他在接收到惩罚之后主动放弃自我变成了一个“讨好者”,他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心智成长。诸多“妈宝男”“乖乖女”就是这种环境的产物。
“自暴自弃者”承认自己无能,承认自己混蛋,承认自己就是笨等。
在愤怒的情绪下,有些人会口不择言,“你怎么就这么蠢”、“你笨死了”、“这都不会,脑子进水了吧”这些话不绝于耳。说话的人是痛快了,可是听话的人呢?
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些带有定性的话语,长期效果会是怎样的?
对事不对人,是个非常高明的原则。原则简单,要实践起来却非常难,它需要讲究技巧,讲究技巧的东西就需要理性思考,这比起直觉冲动“破口大骂”要辛苦得多。所以,这个原则我们都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很有有人能克制自己,做到理性思考进行技巧地沟通。
当我们对孩子定性,否定孩子这个人,孩子并没有成熟的认知心理,很容易就会陷入我们的语言陷阱,不断强化后就成为他的自我认知了。再怎么做,都是这样,还不如自暴自弃。
“撒谎者”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且想办法避免被发现。
表面上这些孩子改邪归正了,一切都是良性发展。实际上,这些孩子什么都没变,一直都在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只不过多了个心眼,很巧妙地逃避了父母的监控。
“讨好者”成了木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父母安排合理的话还能成长得不错。
“自暴自弃者”令人头疼,但是所有的不好都在明面上,父母能看到他有问题,还能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
而“撒谎者”却在搞障眼法,海面风平浪静,海底却是一直波涛汹涌,你根本不知道这个错误要酝酿到多大才能浮出水面。那个时候,它可能已经失去控制,一发不可收拾。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三种里的任何一种。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美国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
首先,放弃以“让孩子害怕”为基础建立的教养方法。我们的出发点是爱,目的地是要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害怕。
其次,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希望每一个父母面对孩子犯错时,能够说出这样一句激动人心的话,注意是“我们”而不是“你”,这非常重要。
因为,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错误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一半一半的。
以后,我们训斥孩子的同时记得把自己训一通,我们揍孩子的同时记得把自己也揍一顿。
这么一想,我们一定不想揍自己,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