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弘丹写了两三年出了两本书,而大多数人同样写了两三年,还没有找到喜爱自己的读者?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太愿意多看自己的文字几眼。
人家写15万多字,有的有1万多的赞,为何我写同样多的字,却只有9000多赞呢?
固然我的粉丝数还行,固然我写的很多是关注人群并不多的育儿文,但也应有着更本真的原因在那。
写作质量问题,是我一直以来认真思考的严肃问题。文学大才子李敖说,他一般不读最近50年的书,虽说有点直白,但应有他的道理。
现在这样那样的写作课程多如牛毛,那我们初学者是不更应该向“大家”学习写作技巧呢?比起向中等水平的写作者学习,向一流的高手学习,自然是事半功倍。应该没有哪个高手运动员是低水平的教练带出来的吧。
01
老舍:写透一件事
很多人事情没真搞明白,就动笔写,有的是干脆写不下去了,有的是硬着头皮写完了,没有读者,我大概属于后者。
原因在哪里?老舍先生说,最常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根儿。
请记住,我们的责任就是遇见事物刨根问底。所以我们要深挖那件事的根儿。
不求甚解,动笔就写,写不下去或写的不好,就扫兴,一来二去丢了信心,都有点不想再拿笔了。
要是有了刨根问底的态度,不管多热闹或简单的事,那都是表面的现象。我们挖到事物的跟上,也许,热闹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简单的事情反而很热闹。事情的根儿就是问题所在。
找到问题,心里就透亮多了,原来这件热闹的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原来这件简单的事并不应当轻视,问题不小呢。这样就不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易判断出哪个值得写,哪个不值得写,不再冒冒失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笔就写。
还有,看到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呀,咱们文章就是完整的了。我们看问题,挖问题,而后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写出一个相当好的作品。
不抱住一个问题深挖到底,而随便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必至一无所成。
常听朋友诉苦,自己写作快一年,文章点赞数并不多,除了文笔的问题,估计深挖问题本质方面也存在一些疏漏。
我读的育儿书,估计也有大几十本,个人喜好,还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的更过瘾,之所以畅销且长销,就在于她能一针见血地直击教育中存在的本质问题,并提出实操性强的、简便的解决方法。
02
沈从文:提高写作水平的两大“绝招”
1)写作秘方:真实最重要
沈从文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老师,汪曾祺曾写了一篇小说,有很多对话,他竭力将对话写的美一些,有诗意,有哲理。
沈先生却说:“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人的脑壳在打架!”从此,汪曾祺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的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要贴到人物来写。汪曾祺说,按他的理解,沈先生的话包含了这几层意思:
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是派生的,次要的。
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是附在人物上,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
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漂、滑、泛,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而且,写农民,作者的叙述语言要贴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就要近似市民。
我个人虽不写小说,但也在尝试新媒体文,写新媒体文,也常常需要,用故事做开头来吊起读者的胃口,最近在思考,怎么将故事的对话写得更贴切,读者更喜欢看?
学了沈先生的教法,个人有点小建议,咱们是不是也可以走到生活中去?认真了解咱们上班族、家长朋友、农民朋友的语言风格、神态表情,仔细留意他们真的怎么在说、怎么在做。或许我们写人物、写对话会更逼真。
2)读写法相近的名家作品
沈先生的写作课,汪曾祺认为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写了一个作品,沈先生除了写长长的读后感,还会介绍学生看一些与他这个作品写法相近的中外名家作品。
汪曾祺曾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介绍他看几部这样的作品,包括沈老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怎么写的,自己怎么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昨天,一个年轻的简友问我,初学者如何写小说,我虽没写过小说,是不是可以套用沈老的说法回答他,多看看相近的名家小说,精磨细作,找寻感觉。
朱光潜说,从前中国文人学写作,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多练笔,也要多读。多读,才可能下笔如有神。漫画家蔡志忠读了2万多本书,写出了几百本书。
03
村上春树:写法与做法
1)写作时,敢于揭露自身“缺点”
当我们把自身缺点揭露出来时,其实是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更希望知道,你是怎么从坑里爬出来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是因为痛才来读你的文章,想找到答案。
昨天,读到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揭露了自己曾经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写作独处时,才会感到真实、自在。
他说,自己有孤绝感,这种孤绝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保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因为这种危险,他才必须不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
书中,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跑步途中,遇到几位慢跑健身者,男女人数大致相当。这些脚踏大地、气宇轩昂、疾速奔跑的跑步者,望去仿佛有一群夜盗在身后追赶他们似的。也有双眼半睁半闭、边跑边呼哧呼哧喘气、两肩无力下垂、一看便知苦痛不堪的肥胖跑步者,也许是一周前刚刚检查出了糖尿病,主治医生竭力劝告他们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而我大概居于两者之间。
这里,他提到了自己并不都是快乐,依然有难受的孤绝感;他的跑步能力也不是最强的,是居于气宇轩昂的人和肥胖跑者之间的水平。
读到这,我会觉得特别真实,原来再牛逼的人,也是有“缺点”的,并不只是一个完全“完美”的偶像,他们也是活生生,有过大量心理斗争,才逐渐走向超级优秀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特勇敢,敢于当着很多人的面承认自己的缺陷;特自律,拥有战胜困难的无比强大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启发我的是,写作时,敢于揭露自己缺陷并不是无力的,反而会更有力量。让人觉得更真实,更想亲近这本书和这位神奇的作者,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或者是如何弥补“缺点”的。
压根不想顾及孩子学习辅导、做饭、干其他重要的事了,只有着一股脑儿地“干”完这本书的着迷感和心火“烧”得正旺的冲动感。
2)遭遇读者批评,平淡看待
村上春树说,成为作家、定期出书后,学到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说三道四。”
比如,写个长篇小说,会有人说:“太长了,显得臃肿,只要一半份量就足够把故事写完了。”写个短一些的,又有人说:“内容肤浅,漏洞百出,明显偷工减料。”
同一部小说,这个地方被说成“重复相同的故事,陈旧老套,枯燥无味”,换一个地方则说“还是前一部作品好,新的手法白忙活了。”
他谈到,被人家说了几十年了,想一想,吹毛求疵大概很简单,反正信口开河就好,不用担什么具体责任,而被吹毛求疵的一方,想一样一样去搭理的话,身子根本吃不消。于是,自然而然变成了“随它去吧,反正都会被人家说坏话,干脆自己想写啥就写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就算想让所有人都开心,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村上春树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只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情便可。这样一来,即使评价欠佳,书的销路不好,也可以心安理得了:“嗯,没关系,至少我自己是享受过啦。”
当然,他也说了,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也应该有最低限度的支持者。
我们在各平台写作,估计也都遭遇过类似被人挑剔的事情,大文豪村上春树,几十年来都在遭受读者的批评,何况我们这些写作初学者呢?想想他,心里的包袱自然放下了不少。
总结
写作这件事,本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考验的既是技巧,也是耐力。世间本就没有所谓的一蹴而就的好事情等在那里。
以上3大点、5小点名家的写作要义中,老舍讲了写作本质是写“透”一件事;沈从文讲了写作秘诀是真实,写作者应该多读写法相近的名家作品;村上春树的技法是写作要敢于揭露作者自身存在的“缺点”,要看淡读者朋友的质疑,否则身子骨吃不消。
希望这些名家的方法,能对亲爱的写作者们有所启发。也希望通过咱们一点一滴的踏实积累,假以时日,逐渐缩小与名家之间的写作差距。
最后,将村上春树先生的一句话,送给爱好写作的朋友们。
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坚持写作。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甚至还有一种罕见的状况:为数绝不算少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阅读。
(个人微信:huangdong201123,欢迎加入免费写作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