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从来都是伴君如伴虎的,不管在朝堂还是在私底下都要时刻保持警惕,要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因为举手投足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很有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何况名将周亚夫还经常不给自己的“领导”汉景帝面子,所以汉景帝不管是为了挣回他作为帝王的面子,还是为后继者刘彻清除政治障碍、铺平道路,他早晚都要把杀手锏使向周亚夫。
周亚夫作为一代名将自然有着武将的刚直和骨气,他的性格也很高傲,这样的下属在与领导谈话时也经常使领导汉景帝不舒服。有一次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碍于母亲的面子,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高祖刘邦就曾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还杀了一匹白马来盟誓,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领导征求意见时以柔和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会更让领导易于接受,可周亚夫倒好,直接把刘启的爷爷刘邦搬了出来,动不动就高祖说,高祖说的,试问哪一个领导听了这些话会觉得舒心。汉景帝听完也只能无话可说,毕竟人家搬出来一个更大的领导嘛。周亚夫第二次不给汉景帝面子是在后来的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这次汉景帝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的说:“丞相的话太过迂腐了!”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
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而汉景帝也批准了他的要求。景帝生气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有匈奴人来投降,作为皇帝总得要表现出自己的皇恩浩荡吧,可这时的周亚夫反对不仅让景帝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还让他觉得我作为皇帝连这点事都决定不了了吗,到底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景帝的兴致被一扫而空而周亚夫也是一脸不高兴的回了封国。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景帝又把周亚夫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也想试试他的棱角有没有被磨下去,所以在周亚夫的餐桌面前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准备用餐的时候发现没有筷子,这没筷子怎么吃饭?所以就很不高兴地向管事要“还不快去给老夫拿双筷子。”景帝听到后笑着对周亚夫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顿时觉得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下跪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立马站了起来,还没等到景帝开口说话,自己就转身扬长而去。此时的周亚夫高傲的不成体统,毕竟领导请吃饭,离开的时候你总得客客气气的说声告别语吧,更何况你周亚夫的领导还是“上天之子”,管理着整个天下。你连一声招呼都不打扭头就走,未免会让景帝觉得你目无君主。景帝看着周亚夫逐渐远去的背景,叹息着说:“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周亚夫这样的人又岂是少主可以驾驭得了的。这时的景帝早就已经在心里对周亚夫起了杀机。而周亚夫回到封国后的一件事也让他直接撞到了景帝的枪口上。
周亚夫回到封国后,他儿子周阳见他年事已高,就在私底下买了五百甲胄,打算在他去世后发丧时用,而甲胄是当时明令禁止个人买卖的。但是这件事不知道怎么就被景帝知道了,于是周亚夫被拘下狱。派来审问周亚夫的廷尉问:“君侯为什么要造反啊?”周亚夫答:“我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廷尉又继续问了一句:君侯纵使现在不谋反,也打算以后在地下谋反吧!百口莫辩的周亚夫只好选择绝食自尽。其实这里廷尉的话看似荒唐,实际上也反映了历任统治者眼中的一个逻辑,就拿黄仁宇先生的话来说:“据当时的观念,造反不一定有存心反叛的证据,只要你有造反的实力,也便是造反。”这很显然是一套混蛋逻辑,但是想杀掉像周亚夫这样位高权重又屡立战功的人,要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又怎么能服众。
就这样,一代将星周亚夫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汉景帝也为刘彻的继位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单等他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