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爸爸在分享儿子练字的案例,初期的描红枯燥而乏味,小孩一百个不情愿,即使迫于父亲的压力,坐在桌前,依然是磨磨蹭蹭,应付着,写得歪歪扭扭的。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把小孩最喜欢听的故事,在描红时播放,结果,小孩子在愉悦的听故事的氛围中,把不需要动脑思索的描红写得既快又好。
这一则小小的场景,让我联想到我们家小朋友也面临的一个练字难的问题,每天写完校内外作业之后,开始练字,需要盯着,手里备着橡皮擦,随时要进行干预,他练得不愉快,效果也并不佳,只会在看着的时候一笔一画地写字,学校作业依然写得潦草。借鉴了这位爸爸的方法,我对他进行了两项措施:首先,询问周末我监督的生字作业得评分结果,确认是满分后,立即给予及时奖励--投骰子的,日常积分直接增加骰子点数,作为激发热情的起点,并告知学校满分作业都有回家投骰子加星权力;然后,在练字环节播放他喜欢的歌曲。果然,全程不需要我介入,他一直写,并且每个字都写得横平竖直。
陪伴孩子是一场马拉松,每个阶段,他们需要的陪伴方式与内容都不尽相同,这也对父母提出了要求:紧跟他们的节奏,不断地去学习适应他们当下阶段的方法,辅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需要去借鉴过来人的一些更高效的方法。当看到别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结合自身情况,综合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立即行动,用结果去验证,若无效,就当一次新鲜的体验;若有效,就坚持形成习惯。
每个人,都是带着天赋来到这个世界,这一生,是否发挥出了自己的天赋、是否利用了专属的优势而让生活更精彩,每个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而天赋的发掘与探索,都缺不了父母初期的开发与协助。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体验场景,去提前“试错”,把成年后的“犯错”提前到孩童期的“体验试错”,比如限定5个项目,齐头并进去尝试、去亲身体验,筛选出不喜欢的就放弃,再增加新的体验项目补缺,不断地轮换,筛选出孩子最喜欢的项目,就去坚持下去,让自己感兴趣的、有热情的事情朝着更好、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很多父母都明白“天赋决定上限”的逻辑,在孩子小时候就想要定兴趣方向,想要通过就业机构测评、基因检测等方式去提前判定出孩子的天赋所在点。但是,其实,天赋是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更准确的方法就是父母亲自去观察,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比如集体活动中的活跃度、是否喜欢张罗、安排,组织能力就有所展现;是否喜欢一个人呆着看文学性的书籍;是否会沉浸式地画画;是否热衷于手工创作;是否在篮球运动中无比开心......在观察中,去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天赋,并支持进行专项的练习,寻找适合的老师,帮助把天赋的发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