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卑与超越》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书。
阿德勒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朋友,但后来因为学术理念与弗洛伊德不同,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据说阿德勒非常厉害,对心理学的影响不次于弗洛伊德,但他因为学术著作数量比不上弗洛伊德,所以导致他的名气没有后者大。(这也说明发表文章真的很重要啊)
我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阿德勒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人所有的意义都在关系之中。这句话给我一种恍然大明白的感觉。
2.
“生活的意义”是本书的一章。这本书一共十二章,涵盖的话题非常多,会讲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意义、心灵,会讲一些社会关系,比如,家庭、爱情、同伴,也会讲职业和犯罪。
在第一章里,阿德勒列出了三个衡量人生意义的维度:职业、社会和性。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他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受到三个事实的约束:1.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2. 我们脱离了其他人类,没法独立生存;3.这个世界有男有女。(--真的没有办法反驳。但是如果让我列的话,我可以列出更多。比如,所有人类都需要吃饭,都需要拉屎。)
这三个事实会导致出现三个问题:1. 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获得生存优势?-- 对应的是职业选择;2. 我们如何处理与其他人类的关系? --对应的是社会关系的处理;3. 我们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应的是两性关系的处理。
3.
每个人对人生意义都有不同的回答。没有谁的人生意义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谁的是绝对错误的,大家的区别可能只在于谁错的多一点,谁错的少一点。
但如果你把那些正确的人生意义汇总起来,就会发现有共通的东西:奉献、对他人发生兴趣、互助合作。
阿德勒承认有的人会不这么认为,但如果这个人不认为上述几点构成人生的意义,只能说明这个人的人生意义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人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对世界的固定看法:这个世界是不是安全的、我要如何躲避危险等等。
如果人在小时候存在生理缺陷,被溺爱或者被忽视,就容易对世界产生错误的感觉,比如,觉得被世界污辱了、觉得世界亏欠自己,或者觉得世界过于冷漠。
童年时候的经历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方式。而大部分成年人可能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并不清楚自己特定的为人处世究竟是因何原因导致的。
4.
如果要追根溯源,寻找最初的童年记忆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记忆,不等于客观事实,而且是不是客观事实,其实并不重要。你是怎么认为的,它就是你的客观事实。童年记忆,无论事情大小,无论是多么无聊的事情,只要你记住了,就说明它对你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也许,解开现实困境的钥匙就放在童年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