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比真实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的“整体性”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重要的作用。我的理解,一个人,不在于是什么样子,在于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我们怎么定义自己是谁?作为个体我们有哪些优点?有哪些未知的潜能?人本主义理论探讨了个体的潜能与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与心理健康
马斯洛与健康人格
马斯洛研究自我实现的领袖人物发现,自我实现者大多投身于让自己产生深刻感受的事业中,关注超越自己基本需求的目标。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的人格:富于创造力、幽默感,行事不受拘束——与此同时,又能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局限。
需求层次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有其重要价值。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通俗解释,就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低自尊(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人可能会在生活中经常感到恐惧、愤怒和抑郁,而自我接纳的人(高自尊的人)则生活得更加快乐。
卡尔.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
罗杰斯提出机能健全者的概念,是指拥有积极并且与事实相符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机能健全者具有高自尊,他们身边的人也会给予他们赞许、友谊和爱。不过,失去工作或受到爱人的拒绝等消极体验会产生不一致的感受,并威胁个体的自尊。
罗杰斯将心理世界称为现象场,他认为我们是对主观体验而非客观现实做出反应。在罗杰斯的理论中,现象场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个人经验的过滤器。它包括我们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解读。
罗杰斯认为,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孩子的良好表现或者优异成绩。那么,孩子就会在过度焦虑和强烈的负罪感中成长,并导致低自尊和心理障碍。罗杰斯认为,孩子需要能够给予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即无条件给予他们爱的人(问题:怎么理解无条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我们最基本的动机是积极的成长。自我实现最健康的形式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