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感触,不但是来源于阅读和聆听讲座,与人谈话间或者电视娱乐中,都会有很多让你反思受教的时刻,这段文字的阐述就来源于我看一段综艺视频时,所受到的感动。
一直比较喜欢看《奇葩说》这个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每一个参与者都非常有个性,对于生活的态度,都非常有自己的看法,很欣赏。当然更是对于节目中偶尔爆出来的观点,充满了兴趣。例如这次的观看,让自己受教反思的情绪就颇多。因内容不同,我将两段演说者的观点归纳为不同的两个关键词:体验、工具,以示区别。
一、体验
一个女孩说人生就是要体验,而自己也一直保持和这样的态度去过活自己的每一天。她去印度呆过一个月,为了体验当地人的烧尸文化,参与印度人家烧尸,发表了自己的感受,说当时本来觉得这户人家会在感受亲人的离世中,悲怯。但当时让自己惊讶地是整个场面没有充斥太多的悲伤感。因为这次经历,让自己对于生死有了一种更加轻松的角度来看待。
还有,她体验了和见面六次的男生结婚,然后又离婚等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地经历。对于她的这些描述,我当时的感受波动是比较大的?从某方面来讲,我觉得人生的确要有一种体验的心态,但是这样的为了体验而体验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负责任的冒险?参加印度风俗——恒河烧尸,这于别人来讲是在世人与离世人的最后一场仪式,如果单从情绪的角度来描述悲痛,我觉得显得过于把这场仪式讲得简单了,还有和见面六次就结婚的男生的这段相遇,我本身不是特别接受这种恋爱方式,所以初听时,也持有怀疑的态度。
人生是体验,我赞同,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体验,方式因人而异。去不同的地方是体验,和不同的人交流是体验,看不同的景是体验,但是想要让体验更加深刻,我觉得直接参与固然很好。我质疑的是参与如果仅仅是保留在自己原有思维程度上话,意义是微乎其微的。你去印度看山还是山,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看山而已。也许你会在当时惊呼壮丽景色或者奇特现象,但惊呼也就仅止于惊呼,惊呼过后,算是目标达成。对于自己而言,又会有什么呢?无非是多去了一个旅行景点而已。
其实还有一个方面,这样的生活需要较宽裕的经济支撑吧?这经济又从哪来?如果单纯为了实现梦想中的体验,意义真的大吗?我相信不是随便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如这位女孩一般任性潇洒吧?
我想说的是,体验之旅的确可贵,也值得提倡,但方式的选择还值得斟酌。浮在表面的体验,为了体验做出一些大胆的行径和冒险的行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输得起的,我更加赞同的是一种可以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体验方式——阅读。比起去到每一个地方,直接体验每一种文化带来的冲击,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来得更加彻底和直接,而且意义也是可以深远的。
体验是可以分很多种的,我赞同在有生之年多体验不同的观点,方式。但人因境况不同,态度不同,不可能都如这位女孩一样,直接出行,走向远方,但阅读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且人人可以心到远方,思想异乡。
正如高晓松老师所说:“早晚被生活打败,只不过看你坚持下半场到什么时候而已,当换人名额用完,你的体力用光,最终还是被生活给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完而饶了你”。
一句实话,生活本质即如此,高晓松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从生活的本真状态来反思自己,于每个人而言,时间都是有限的,有想做的即刻做,又想说的即可说,不留遗憾才算是真的活过。当人已老去,无力行动,我们又怎么去狠踹生活?
二、工具
谷大白话是网络上,翻译英语视频的大神,在这次节目中介绍了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的感受。有句话给我非常大的触动,他说:“很多人会问我怎么学英语,但我更多的就是想说我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这门语言,我有机会打开英语世界文化的大门,有了对这门文化的了解,我又加深了对这个语言的理解。佛经有一句话: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因看月。就是说,佛经只是一个工具,它就像是一只手或一根手指,指的是月亮,那个月亮才是终极的真理!你不能光看这个佛经,你要看到最后他指引着那个月亮。”
英语即是,任何语言都只是一个工具,最后指引你的是个博大的文化。
这个道理曾经在李笑来老师的书中,体会过。对于学习英语,苦于没有目的的你来说,你一定要弄清的是:英语是拿来用的,是一个工具,学英语就是努力打造出一把属于自己的钥匙,开启另一扇文化的大门。
其实这两位演说者说表达的不同目的,细想起来,其实二者又是在表达一个东西:对生活与文化的意义追寻。
去体验是为了获得不同文化的感受,学语言也是为了在不同文化中寻求认同。世界的丰富不是你所感受到的这样,我相信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花时间,耗精力去探索的。毕竟人生有限,狠踹生活的机会,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