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倘若懂得生命的珍贵,也许才能珍惜。
一个人,倘若识得生命的无常,也许就能从容。
一个人,倘若勘破生命的本质,也许才学得会自然而然。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未免肤浅。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懂得不一定当得,何况不懂。我们经常故作豪迈,承认“生之本质在于死”,勇敢地向死而生。“未知生,焉知死。”从古至今,我们从来不被教育去认识生命,正视死亡。敬畏生命,其实只是畏惧死亡。
没有这人,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一些人,一个人,没有这人。个体在生理意义上完成了生命历程,从无归于无。电影《无法触碰》里说人们对艺术感兴趣,是因为这是人们来过这世界后所留下的唯一痕迹。人能留下的,也就是些艺术、思想,还有传说。但是,没有不朽,没有永恒,时间无涯,个体在精神意义上也终归从无到无。
我以前不能理解魏晋人物饮酒行散,坦腹扪虱,兴之所至,及时行乐。随着读书和阅历的渐增,我想魏晋风度的形成不只有时代原因,还有他们对生死的勘破。生命本虚妄,悲喜亦无常。何忧复何惧,大道合自然。我能理解,但是并不认同,更不效仿。生命是个过程,即便终究湮灭于时间里,但至少存在过,挣扎过。
个体独立不同,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能有价值。价值的评判标准太多,而且多是对人而言。我个人觉得,价值首先应该是对己的。对自己没有价值的生命个体,很难对人有益。而在创造对己的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也在利人。比如宽恕之道,比如仁爱之意,比如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怀仁爱众,推己及人。
注:以此祭念一个认识而不熟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