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埃森哲论新人工智能》
在人与机器共融共生的未来,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强大的教育背景。想知道人机协作时代人类重要生存技能是什么。
来自:36氪领读
人机协作的工作环境是我们未来不可避免的生存环境,我们需要为这种即将到来的环境做各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我们只有懂得如何将“人的智慧”与“机器的能力”相结合,才能将彼此推向更高的成就。
欧特克软件公司使用算法设计的Elbo 椅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Elbo 椅子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家具,因为它既美观又与众不同。
其简单的黑胡桃木架构突显了自然、有机的线条。椅子的两条前腿似乎是从底部生长出来的,并在与座位衔接的地方缓缓地向后弯曲,形成光滑、倾斜的扶手,然后和单面板的水平椅背相结合。两条后椅腿似乎也是从地面生长出来的,然后在座位的地方分别向前伸出并分成三根较细的枝杈:两根枝杈支撑扶手,一根支撑椅背。座位和扶手的连接点附近有着微妙的曲折与起伏,使椅子看起来更加贴近自然,就好像一棵有智慧的树被要求为人们设计一把椅子一样,而这就是树的创意。
但比美学效果更引人注目的是,Elbo 椅子的造型是设计师结合人工智能软件设计出来的。欧特克软件公司负责设计Elbo 椅子的团队使用了Dreamcatcher(捕梦者)软件的生成设计功能来破解之前无法实现的设计空间——数百种可能存在的椅子形状——同时始终遵循精准的工程规格。座位距离地面0.5 米,并且结构需要承重176公斤。
椅子的设计灵感来自家具设计师汉斯·韦格纳的圈椅和著名的Lambda 椅子。机器学习驱动的生成设计以两把椅子的混合模型为起点,并生成大量符合工程标准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造型不断发生演变,仿佛椅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物系统。而设计师就成了策展人,他们凭着独特的审美品位和直觉偏好从成千上万的椅子中选择出最满意的造型。设计师最终选择的是Elbo 椅子,因为该造型比团队设计的原始模型所需的材料减少了 18%。
欧特克软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杰夫·科瓦尔斯基表示,用生成设计软件来辅助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这些技术不是一种威胁, 而更像是超能力。”
Dreamcatcher软件利用遗传算法迭代得出了产品可能的设计方案。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示了智能代理如何帮助员工重构他们的工作流程。
一般来说,当设计师想要制作一个新的物件(椅子、自行车立、飞机隔板)时,她首先要进行研究,得出基本构思,然后反复修改草图、计算机模型和物理原型。在迭代过程中,设计师要进行脑力运算,相当于定性预测任务,从而在某个方向推进设计(如图)
人工智能可以把脑力运算的任务移交给软件来完成,从而可以重构设计流程,使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在这里,设计人员首先要设置参数,然后软件会根据参数迅速推进迭代过程。在软件得出设计方案之后,设计师可以进一步优化参数,找出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从本质上看,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引导设计过程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以前的工作流程有些繁重、迟缓和受限(取决于设计师可用的其他资源),而在现在的流程中,设计师能够更多地发挥其最具价值的本领——她的判断力和设计感。
这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机方法与传统的受预定步骤的迭代过程所控制的设计流程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人工智能不只是推动了设计师的工作流程。飞利浦公司就有一款针对放射科医生开发的软件工具Illumeo,该软件的一个特点是,它包含了与影像相关的病人信息,因此放射科医生不必再去寻找实验室结果或病人之前的放射报告。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该软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情境感知能力。
例如,它可以识别和分析放射影像,并自动建议放射科医生应该使用何种工具——例如可以测量和分析血管情况的工具。该软件还能够了解放射科医生如何理解这些影像,即所谓的放射科医生的挂片协议。
Illumeo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展现了人工智能代理如何融入既有的界面——比如静静地观察和学习使用软件工具者的偏好,并将该个性化信息整合到用户体验中去。Illumeo 在其用户界面中嵌入人工智能,使员工和机器之间能够相互适应,并逐步改善人机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关注工作能力的增强,由于人工智能增强了用户界面的功能,因此该领域的工作人员也会从中受益。特别是可以增强现实体验的人工智能工具(如智能眼镜)正在重新构建维护工作和现场培训的模式:眼镜中包含的数字信息和指示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能力。
在一家全球性的工业服务公司中,以往技术人员在为风力涡轮机的开关箱布线时通常都需要在开关箱和纸质说明书之间来回切换。但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的平视显示器可以在技术人员的工作区上方直观地把说明书投射出来。
与传统的说明书相比,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头戴式设备被第一次使用时就令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了34%。该技术使员工无须花费时间来强化或训练新的技术,就可以立即提升工作效率。波音公司使用的类似应用程序使其工作效率提升了25%, 并且其他案例也显示该技术使公司的平均生产率能够提升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