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第三章导读问题(一)
请阅读P61-67,请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在“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中的元素——所确定的目标中的“目标”什么?为什么要强调“目标”?在关注“目标”时要注意什么?
所确定的目标指的是正式的、长期的目标,这些预期结果是教学和评估要优先考虑的,它们为具体课程和单元的短期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
我们应该充分强调长期目标的优先次序的重要性,只有对学习最终目标的优先次序形成一致意见后,我们才能够对要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是什么和需要弱化的是什么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没有长期目标,也就没有定位,从而不会去检查教师的教学习惯——只为达到短期的与内容相关的目标——是否可行。
二、P63提到:“除目标外,在阶段1,我们还要求设计者明确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基本问题”?
122页提到,“基本问题可以直接指向一个特定话题、问题或研究领域的核心。”基本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强调大概念,通过提出基本问题,鼓励教师避免知识灌输,致力于真实的探究——讨论、反思、解决问题、研究和辩论。
三、请阅读P63对“理解”的阐释,举例说明“知道”与“理解”的异同,请举例说明。
理解可以被看作是任何探究和反思活动的预期结果。换句话说,理解是学生通过探索、表现和反思来弄清楚所学内容和课程的意义,试图建构知识的结果。另一方面,知识是对相对直接的事实和概念的总结,这些事实和概念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学活动获得。杜威的研究表明,理解必须是“领悟”,但知识只需“获取”。
比如,学生通过观察一般过去时态的例句,归纳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并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能够注意动词形式的变化且正确运用。这就是理解,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阅读或别人分享而获取知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比如,当其他学生分享周末做的事情时,自己能听懂或复述别人的话。但一旦让根据实际情况来描述自己周末做的事情时就状况百出,可能谓语动词形式运用不当或语义表达不清,这是“知道”,不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