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案例:
孩子未经同意拿出展板上的乐高玩具在玩,妈妈再三提醒,不愿意放回原处。
妈妈:辉辉,这个是活动中心的展品,在橱窗里,是不允许拿下来玩的,我们把东西放回去吧。
孩子:妈妈,我只是玩一会儿,下课就几分钟时间,一会儿上课了我就放回去了。
妈妈:不行,这个乐高拼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弄坏了就不好了。
孩子:妈妈,我会很小心,不会弄坏的。
妈妈:这是活动中心,展品不能动,这是规则,妈妈希望你遵守规则。
我在第一次扮演孩子的过程中,我没有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理解和看见,相反感到的是被控制和支配。作为孩子的我只是好奇,觉得好玩而已,希望妈妈可以信任我,我会做到小心和不弄坏玩具。内心深处是很渴望也拥有这样的乐高玩具,可以自己亲手拼装搭建,要是妈妈也给我买一个这样可以拼装的乐高玩具该多好啊。
我在第一次扮演妈妈的过程中,我只是想要让孩子按照我说的去做,用各种规则和害怕弄坏的不良后果提醒孩子停止他的行为。心情急躁,想急于控制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产生了消极的情绪,甚至对抗。
之后的小组讨论,我和静心、哈密丹丹一起头脑风暴,学习用4C的方法,和孩子沟通,我们重新进行了下面的练习:
孩子从展板上取下玩具,扣动扳机,觉得这个玩具很好玩。
1C 情感联结
妈妈:辉辉,妈妈看到你把玩具从架子上拿下来玩,哇,这个枪太漂亮了,宝贝,你喜欢这个枪对不对?
孩子:喜欢,我想拿着玩一会儿
2C 确认需要
妈妈:妈妈看到了,也很喜欢,这里的展品明确说明是不让拿来玩哦。
孩子:为什么?妈妈,我就玩一会儿,5分钟后,上课了我就放下
妈妈:宝贝,你看,那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这个玩具,你拿下来,他们也要拿下来玩,如果都拿来玩,妈妈担心玩具可能会就坏掉了?这样,其他喜欢的小朋友就看不到这么漂亮的玩具了。
3C 缩小差距
妈妈:我们想一想,为了这个漂亮的玩具我们可以欣赏,其他喜欢的小朋友也可以欣赏,我们怎么做会比较好呢?
孩子:那我把玩具放回去,只观察,不拿在手里玩,我们回去也拼一个好吗?
妈妈:这个主意不错。
4C执行计划
孩子:妈妈,我想观察一下这个玩具,下课后你能陪我去玩具店买一个乐高吗?
妈妈:好主意,让我们来做一个计划,看什么时间合适呢
孩子:下课后我还有作业,写完作业,妈妈你可以陪我去吗?
妈妈:好的。
在第二次静心扮演妈妈的过程中,采用正向的语言,没有“不”,我看到了妈妈对我的理解,我的好奇、想要玩玩具拼装的心思被妈妈看到,作为孩子我听到了她的担心,听到了有些规则需要遵守是为了我们更多的人受益。我们甚至还一起谈论了,什么时候买一件类似的玩具的计划。
在改进后的沟通中,我看到了自己作为妈妈需要改进的地方:
1、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需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的需要
2、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是基础,如果情绪还在,要先处理情绪,等待合适的时机进入下一步更深入的沟通。
在角色扮演和沟通中,我们发现,明确需要和缩小差距是我们这个案例中的关键,引导孩子过程中,孩子如果出现情绪上的对抗或者家长有情绪上的不稳定,我们都需要积极暂停下来,觉察和反思。也许整个过程不是很顺畅,但是我们只要开始觉察和思考,并不断练习,就会有改变。慢慢地,我们学会表达我们自己的需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孩子也会看到我们的努力,我们和孩子互相促进、共同学习。非常感谢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让我们一起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