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
初春三月,梨花漾了满树,吴侬软语融在风中,激起一片莺歌燕舞。
“婆留!”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垂髫孩童手拿弹弓,高声喊着远处的少年。少年约有十一、二岁,听到这声呼唤后眉头轻蹙,不满地回应:“说过多少次了,莫要唤我乳名!”垂髫孩童搔头抓耳,喊道:“不叫了不叫了,你莫要气恼,别不帮我了。”名唤婆留的少年干净利落地跃过绊脚的石块,来到垂髫孩童身边,挽起袖口,轻手轻脚地爬上五人合抱的参天古树。他爬到一根碗口粗的枝杈上稳好身形,伸手折下一根叶色碧绿如洗的枝条后从树上缓缓地蹭下来。垂髫孩童接过枝条后双眼笑弯成了月牙:“娘亲吃了这叶子后可会病愈?”婆留笑道:“这只是一味药引,要治你娘亲的病,还要请郎中置办其他药材。”孩童学着教书先生的模样道了声谢,护好枝条,三步并作两步跑远了。
李唐皇室亡了江山后的天下,仕宦、商贾或是其他有些门道的人都各自寻了出路,乱世之中,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吃饱穿暖,性命无虞。只可怜了穷苦百姓,沙场点兵,无论谁输谁赢,诸王各有得失,百姓却是自始至终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罢了。
石镜镇。
乾符二年,梨花谢了满地的时节,婆留穿上了战甲。姓钱名镠字具美,这再不是一个折枝的孩童,他将折的,是这乱世。
“你可知我们为何要沙场征战?”征召兵士的武将董昌曾问婆留。
“以战去战,伐罪吊人。”婆留如是答道。
董昌大加赞赏,赏了他一名貌美贤淑的女子。
初见是在董昌的军帐中。女子刚及笄不久,已到了许嫁的年纪,长发绾起成髻,脸庞清秀,眉目含情。
“姑娘芳名?”
“妾身……戴昭愿。”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杭州。
光启三年,婆留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杭州刺史。
昭愿嫁了婆留,跟随他南征北战。他忙于战事时,她便为他补衣纳鞋烧饭剪烛,事无巨细必一一经手,含辛茹苦,却甘之如饴。
大军修养之日,婆留站在梨树下,任梨花落了满肩。
“夫君可是思念临安?”昭愿缓步走来,为他掸去花瓣。婆留回首轻笑:“昭愿在此,家便在此,我不念临安。”
“夫君怎以唇齿之戏耍弄昭愿?”昭愿微红了面颊,“待天下平定之日,自是夫君衣锦还乡之时。”
婆留蹙眉道:“昭愿不信?我钱镠在此起誓,终我一生,定对昭愿不离不弃,昭愿,便是我的临安。”
昭愿浅笑:“昭愿草茅之产能得一良人,此生足矣。”
婆留心中一动。眼前这女子,不倾城,不倾国,却让他宁愿倾其所有。
龙德三年。
婆留被赐玉册、金印,设立百官,建吴越国。其妻戴氏昭愿,赐妃号。
杭州一带终归是安定了,百姓安居乐业,老者含饴弄孙,才子佳人们也重有了暗寄相思的情怀。
此后每年梨花盛开之时,昭愿都回乡省亲。昭愿乡野出身,因着这小半辈子的流离日子,封妃后,不爱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反而更爱那瓮牖绳枢的家了。
婆留也不气恼,顺了她的心意。梨花半谢之时,他会出迎十里,亲自迎接昭愿归来。
梨花开得正盛。
昭愿已离了多日,身边少了个人,纵有数不清的宫娥奴才,婆留还是觉得宫中冷清至极。放下政事,婆留起身信步走上瞭望塔。
凤凰山脚,西湖堤岸早已是一片万紫千红。手拿纸扇的弱冠公子扬声吟诗,这风流倜傥的姿态引得无数甫及笄的姑娘芳心暗许。婆留忽地想起多年前的初春,昭愿才刚至破瓜之年,他吟给她一句情诗: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旁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句说烂了的戏言,当不得真。于昭愿与婆留而言,却已许下了海誓山盟。
婆留回房执笔,在浓墨中蘸饱了狼毫,于信纸上缓缓写下:“昭愿吾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后记
高中时期写的文,本来是语文老师留的作业“用二十个(还是三十个来着不太记得了)成语写一篇什么东西出来”,因为对写文很有兴趣所以很用心地写了这么一篇,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的来源以及两人的故事,这才不是一句非主流的话呢喂!虽然这位戴氏最后好像是没得善终,也难怪嘛,最是无情帝王家。所以我为戴氏取了这么个名字,昭,愿,意义极好的两个字。
没错这名字是我取的!我这个起名废有朝一日也起出这么好听的名字了吼吼吼!至于婆留这个名字嗷,史载婆留出生时显露红光,而且巨丑,他爹觉得不祥,想扔掉他,但是他的奶奶不让扔,于是起乳名婆留,意即“阿婆留其命”。从头到尾都用婆留这个名字而不用钱镠,只是因为我觉得婆留比钱镠好听啦哈哈哈没什么特别的含义。没错我就是这么审美畸形的一个人
戴氏后面究竟是什么结局,那段史料我没有详看,就让这段往事把它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吧,我可是个只喜欢过程不喜欢结局的人嘻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