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天,我想把这件事想清楚。
我发现每次去买东西,衣服也好、零食也好,当然那种冷柜里的精致的一角蛋糕不算,几乎所有要买的东西或者只看不买的东西买之前都要做一个后天性条件反射似的动作:先摸一下。
虽然我自己还是承认自己是一个讲卫生、不调皮的好青年,摸一下衣服不会摸脏、拿一下零食也不会捏碎,但是我还是觉得,嗯,这样不好,不好。
于是我闭目沉思,脑袋里浮现了几个经典的场景,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理斗争,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所以文章不排除会以偏概全的可能,缺项漏项请多多指教。
01 # 追求质感时认真的我
感觉还是可以靠自己的感觉来感受一件东西的质量的……
我是这样肯定“质感”这种抽象的东西的存在的,比如说:一个轻飘飘的摸起来有时会在缝隙处偶遇塑料茬子的塑料模式漱口杯和一个沉甸甸的摸起来质地均匀的磨砂瓷质漱口杯,后者质感好;一个拿起来感觉就是玻璃球子的五颜六色的珠子组成的手串和一个拿起来觉得它总是凉凉的透露出低调的奢华的手串,还是后者质感好。
所以,真的想买一件衣服心理下这种对东西好奇而引发的进一步判断后面的摸一下,是在买需要的东西时的正常反应,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不是~
02 # 心理满足时xx的我
实在是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这种有点尴尬的心情……
这种情况大概适用于当你进一家店还要对自己的形象有所考量的情况,比如说我顶着乱蓬蓬的头发脚上穿着一个脏兮兮的运动鞋走进了一家时装店,我会自己先心理上别扭一下,怕被有些和我一样消费水平但是可能人家价值观比我高的店员伤害仿佛世界都在注视我、但是没有人说破的小心灵。
这个时候多半已经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不会买这家店的衣服。但是就是走一圈、又一圈、再一圈。拿起一件,摸摸料子,嗯,感觉不是自己喜欢的感觉,再放回去,这个时候心理上会暗示自己:嗯嗯,我已经摸过这件衣服了,款式还行,但料子不怎么舒服。换句话说,这个时候,这件衣服就不是原来看到的只在橱窗里、灯光下放着的了,拿过,摸过料子,一丝丝的拥有感便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加上这个时候店员不会因为你的两眼放光直奔标签上的不知道什么情况定出来的价格而对你的服务态度大打折扣,购物的舒适度得到了自己给自己表演过后的提升。
后来发现,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自己给自己上演的励志的戏码而已。事后自己想想,有时候也挺逗的,店员的服务态度固然影响当时的心态,但是自己出去逛不就是为了放轻松么,何必要在那种时候也把自己用自己给的伪装起来,生活被自己给过紧了。做到维持对陌生人的基本的礼貌,不把店里的衣服弄脏弄破就好啦~
03 # 看到别人摸我也摸的我
想到了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
这种盲目从众的情况就真的该对一辈子追求真理的马克思同志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了。这件东西我需要,所以品质的判断就必不可少,但是如果是不需要的东西,看到别人怎样自己就怎样,就涉及到心理上盲目从众的问题。
我不会一些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但我知道每个这样的行动背后一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与错,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变得不太受用。单方面就自己的从众行为上来看,这种行为根本上来自于自己让别人的行动过于介入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心底上把比较看的极其重要,哪怕是陌生人,往严重了说,这可能叫自卑,所以单方面想得到身边人、陌生人的认可,不希望受到一丁点来自别人的不喜欢和评论,哪怕要时时刻刻伪装自己。
我是这样说服我的:我今年20岁,在全国人口的9.56%之中,那么我的生命力旺盛程度就在全国的前9.56%;累加上我健康的饮食习惯,那么我的生活质量又在这9.56%人的前面;我这么热爱生活,时不时还用自己的傻和笨接受一些莫名的小幸运……我用莫名其妙的自信来战胜莫名其妙的自卑,以毒攻毒就挺好。
我喜欢做自己 —— 一位很具争议的人士如是说
简单点吧,别想得太多,也别啥都不想,成长了这许多年,不就是在慢慢磨练自己对这个度的把握嘛。那些在街上当众大吼哭着的孩子的家长、那些还小还需抱抱的玻璃心,不都是看了外界的反应来做自己的决定的嘛,其实大家都很累了,这些你觉得脸红的场景别人看过了也就忘了,顶多回家像个笑话一样将给家人听,对主人公的称呼叫做“今天在路上看到的一个人”。
生活给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我曾在周围坐满了人的食堂里的桌子上把鸡蛋黄不小心剥到了餐盘上,一顿饭基本围绕着捡不捡鸡蛋黄展开了系列斗争,最后无意识的我把在餐盘里躺了好一会的鸡蛋黄夹起来吃了。是的,人家都在吃自己的饭、聊自己的天,每人在乎你的鸡蛋黄在餐盘里或是捏在手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