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唯有在自由的世界里方能追求自尊”
以前访谈时,遇见一个小鲜肉白领,提及他为什么要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苦苦挣扎,他说:父母自小生活在艰难困苦的家庭,看着他们黑黝的皮肤,苍老的背影,斑白的两鬓,穿着已有10年历史、布满皱折的衣服走在人群里,从有点褪色的口袋里掏出那个用薄薄塑料做成的对折纸巾袋,用如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指很费劲地掏出钱给他。
自己当时的生存困境,一种望子成龙却不能的失落感,让他内心如闪电般激痛,甚至想象未来,父母的人生将在这种失落的岁月里流逝,心里产生了不能就此止步的决心。家里的处境推动着他的奋斗。
这让我想起最近所看的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蓦然觉得充斥李安人生的奋斗主题——家,逃脱与获取自尊的出发点,与我们这千千万万大众青年的理想何其相似。
直到36岁,他一直活在低自尊的心态里
青年期人长得不高,直到高一时还只有150多公分。
小学三年级以后从比较宽松的民主小学转到日式本省文化的国小,每天生活就是在教室里坐成一排,如填鸭子般听老师讲课,课后是考试及罚打。当时数学成绩很差的他,几乎每天挨打, 回家已是晚上9点,接着完成家庭作业。家长求情后,他成了同学们眼中娇生惯养的异类,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及负担,明显感觉和同学们间有差距。
上中学后,作为校长的儿子,与那些出名的教育家孩子、官员孩子集中在精英班里,但念书更不行,读书不专心、驼背又害羞。因为成绩差的问题在学校里老躲着校长老爸。
高考二度落榜,第三次复试依然落败,担心他自杀的父亲勉强让他去艺术类专科学校学影剧。
到了艺专,以老爸为代表的社会把艺专定位为不好的大学。
毕业后,服兵役剃光头,又被女朋友甩掉,女友进入社会往前走,他却是阿兵哥。
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去美国伊大读戏剧学,在这种美国人氛围里,英语听不懂,朋友没法交,个子比老外瘦小,而环顾身边的台湾留学同胞们均是念理、工、医、农的高才研究生。虽在努力吸收,但仍自觉处于很低的位置,要进入世界闯出点什么,好像是不可能的事。
在美读大学期间,触碰戏剧及电影的东西就高兴亢奋,这种喜欢的学习劲让他觉得学校放假就是浪费时间。这种劲头让他在毕业时拍摄出《分界线》这部巨受学校及外界看重的毕业片。
然而,毕业后,从31-36岁,他一直处于写剧本,与各方沟通剧本的奔波中,最后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36岁尚闲赋在家的他,只能安慰自己:我来是传宗接代的,说不定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
这种低自尊落差来源于:父亲的价值观及期望
祖父一直期盼父亲读书做官,以荫庇做生意的家庭,所以从小在学业及礼教上管教严格。这种特性在父亲的血液里流动,表现为对李家第一个男丁:李安的头上,他认为儿子要读书出人头地,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直至李安在国际获得大奖时,依然在他耳边唠叨:等你拍完所有电影后,50多岁一定要退出来,去大学做教授。
在实现自我与努力向父亲证明中挣扎
然而李安试图从父亲的意志里逃脱出来,努力往自己的想法里活。
小学及中学时,他就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参加艺术类的活动,包括:戏剧、唱歌等。这种兴趣让他在中学时就敢于与父亲表态:他未来要做导演。
及至艺专期间,在师姐举办的艺术空间里,他找到自己演戏的快感。
毕业时,他那重视学业的父亲,无论如何要求他出国读书,以弥补艺专给他带来的遗憾。这种要求反而让他投身美国戏剧及电影行业,看到一个更专业、更实用及更吸引他如海绵一样吸收的电影世界。
2000年前,父亲的期望一直影响他制作电影的想法:在束缚与自由间的成长
中国片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其中《推手》与《喜宴》是儿子让父亲失望的片子,《饮食男女》则是父亲让女儿失望。
甚至《喜宴》是基于他婚姻现场的翻版,很多场景就是他自身经历的再现,连他父亲看完片后直言:我就像《喜宴》里最后一幕双手高举的老父。
西部片
《理智与情感》:社会制约要求人成为好人,但片中的主角都想越轨,追求自我。
《冰风暴》:社会开放,人被鼓励叛逆,任性而为,但主角们又处于本性中的保守良善,重新思辨常轨。
《与魔鬼共骑》:从解放黑奴、解放人心束缚的角度,束缚导演对自由的观察。
李安的电影都在尝试阐述:个体如何在环境束缚和个体自由中寻找平衡,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的阴阳平衡。
随着一部部作品的完成,父亲压力的阴影逐渐从他的体系内涤除,可以说,李安前期的电影都在进行自我救赎。这让我想起同为创作者的村上春树,对其写作意义归结为:救赎自己。
就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来看,我们从家庭里所学会的人生态度、尊严,在身体里积攒成体系。我们又从人生经历里吸取感兴趣的养料,结合家庭传承的观念体系,把这些理念融入社会。
而要在家庭的低自尊里重获新生,只能通过个体源源不断实现自我自由的抗争中实现。
从李安的成长经历看,人要顺着自己头脑的智力、价值观、知识体系走,才能最终成为自己。
PS:李安电影精神:
1.关于自我技能培养,李安认为基本功必须多练,练好,当基本功熟悉到一定程度,抓到窍门,就会发现,应用的其实也就那几招路数。
2.要有工匠精神,哪怕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做到精确,比如:语言与时代的吻合、布景道具与当时吻合、发音的声调等
以上,
June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