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之晦涩难懂,用了我前后大约快3年的时间,才完完全全读完。
我至今还记得我某天中午在办公室,一边看着它一边打瞌睡的情景。
在我的书柜上,同样躺着好多我只触摸过书脊、翻开了前两页的书,也有好多只看了一小部分的书,因为有的书看着看着,就忘记继续看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失去了再翻开这本书的欲望。
但这本书因为在太多地方被提起和推荐,所以不得不让我重新省视它的魅力和价值,尽管它很艰涩,但是肯定值得一啃。
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有实用的价值。现在我们只要一想到任何事情有实用价值,就会产生比较强的行动意愿,但是想做和去做,可是两码事。
这就同我们面临是玩游戏或者做作业的选择一样,是选择想做的事,还是必须做的事?
在选择阅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这样理性的思考。
好吧,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阅读的书,名字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我曾经接触过有关阅读技巧方面的书,大概就是介绍一些速读的方法,但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包括速读方法,而是囊括了阅读的方方面面,速读只在里面占据了很小的篇幅。书中告诉我们为何要去读一本书、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去读一本书,以及从一本书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做如何的评价。
这本书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基本都没有完全读进去,因为感觉实在太晦涩,而且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又可能因为是译作,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一般来说,就小说而言,国外的作品都比国内的作品要难读,更别提这种实用论述性的书籍了,看中国人自己写的文字,感觉是酣畅淋漓的,而译作多半很拗口,有的时候一句看下来,也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因为语言感觉不对。
所以,如果能将英语学好的话,阅读原著书籍将会是另一番非凡深入的体验,你不需要再借助译者的思维来理解作者的文字,可以直面作者,聆听他的语言。
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端正了自己的阅读态度,把这本书当做确实是一本不那么好读的书,正因为不好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更要专心致志,让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书上,去理解作者的每一段文字。
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阅读,可能还是会走神,或者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对于这本书而言,很难有精力一口气读完消化掉。
所以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做笔记。
笔记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条列式,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工具来做这种笔记,纸、笔记本、电子软件等等。
所谓条列式就是一条一条的列出笔记重点,我们读书那会儿基本上都是这种笔记方法。
还有就是思维导图笔记,思维导图用手绘的话会比较有趣,当然也会比较耗费心思,我最喜欢思维导图的地方就是这种笔记方法有种纵览全局、一目了然的感觉。
做笔记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在阅读上,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看了这本书中的一段话,然后我要用几个字概括这段话,把这几个字放到我思维导图的树枝上。
但是我读完这段话后,发现脑中一篇空白,刚才那段话讲了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如果不做笔记的话,我可能就把这段话给跳过去了。很明显这段话很难理解,超过了我的轻松阅读水平,潜意识会自动过滤它觉得费神难懂的地方,让注意力涣散。这是一种挑战,意味着你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强与潜意识的沟通。
只有当我做笔记,发现对这节重点一无所知的时候,我才明白我遇到了阅读障碍,就像我听一个人说话,虽然听清楚了他的每个字,却不明白他在表述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我只好回头重新阅读,并且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的时候甚至要阅读好几遍才能更接近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虽然这样读起来会很费脑子,也会很慢,但是阅读的水平也是因此而提高的。
阅读这本书后,我大概了解了作者的理念,但是因为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如果不去实践的话,知行是无法合一的,只有实践后才能更理解这本书,更理解之后会进一步提高实践的效果。
在整个做笔记的过程中,还能够催促你尽快完成这一本书的阅读,因为你的笔记在那里等着你完善。另外,当你忘了前面作者所说的话时,你扫一眼笔记就能快速地想起,还能后面的内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
当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做深入的阅读,但是肯定有好书,值得你这样去做。
那么,继续在阅读之中探索吧,去读一本难读但必须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