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大学生职前教育主要培训的就是步入职场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学生。目前国内的职前教育尚未形成非常好的训练体系,每年有近千万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但因为无经验、无资源、缺能力而找不到工作。大学生职前教育产品的前景值得关注。
关于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相关思考,交流过很多家业内公司,也深入的了解过学生,以及企业招聘需求,虽还未找到突破之处,但一直肯定这个市场的存在。
宏观来看,跳出大学生职业教育这件事本身,有两大部分的延伸形态。
一、通过培训,间接切入到校园招聘
整个招聘市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进行对调,尤其是以大学生人群为主的青年人群,改现象凸显。以前企业为强势方,招聘平台服务好企业即可,不需要太顾及求职者体验,通过足够强的销售能力,拿到企业的优质岗位,求职者就会源源不断的前来。
而如今,求职者逐步更加强势,绝大部分公司都有职位长期悬挂于各类招聘平台上,可这类平台如今由于公司整体的B端企业营收导向,即使不断加大对C端求职者体验的投入,也难以达到用户的认可度。
在整个校园招聘中,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企业对于名校学生的看重,从之前的985、211高校筛选机制,在去年又加上了“双一流”高校的标签。这个一刀切的筛选机制,看起来对于普通高校优秀学生的不公平,但对于企业而言为最低成本的招聘模式。
学生简历的大量同质化,初筛阶段,除了学校、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可用的字段,这是事实。但同样除了极少数企业要名校学生为充门面之举,大部分企业挑人的原则,还是可用之人,能够给予企业创造足够的价值。
因此,好的职前培训,如果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足够多的项目经历,有切实的能力提升,能够超过大多数学生,这部分学生必将受到企业的喜爱,从这个角度切入校园招聘,进行B端企业收费的模型完全成立。
二、通过校园,间接切入到职场培训
这几年谈学习焦虑,更多是职场人的焦虑。尤其是职场新人,进入职场后,才发现各种实操技能的欠缺,于是涌现强烈的学习动力。
仅说PPT培训的这类课程,在许多线上课程平台都可以看到,销量还算不错。分析主要的学员,大多是那些曾在简历里写着精通办公软件的求职者,他们在进入公司之后,对比同事做工作汇报时的PPT呈现,才发现自己做的根本拿不出手,于是急着赶快去学习。
我国的职场人士很多,但是对于培训的接受者而言,更多还是职场新人为主,工作0-5年时间段的学习需求最为强烈,但这部分人群则是一个明显的存量市场,而且分布的较为分散。
相比之下,切入到大学生市场里,无疑可以每年获取大量新增用户,即使用户大学期间未付费,有了一定品牌感知后,可能半年、可能一年后,乃至进入工作后,仍可进行相关学习。这一点,非常好的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产品,学生毕业则用户流失的弊端。
以上两点,为大学生职前教育市场背后的延展,当然这个市场本身也是极具价值,2018年820万的毕业生,这个市场空间可以大胆设想。如今超过半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选择考个驾照,而进行过系统职前教育相关课程的少之又少,则充分说明存在一个认知问题。
在从事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相关公司里,大部分都仅针对留学生以及重点高校学生,一方面这部分学生的学历背景不错,方便更好推荐给企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已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具备了这个认知。
而普通高校学生,对于职前教育的学习欲望却是也低上许多,让学生拥有需要进行职前教育学习的认知,在我看来为大学生职前教育市场的最大难点。
对于国内的大学教育制度,我曾专门写文谈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名校的老师,他们其实也想尽办法让培养的学生适合企业、市场的需求。但无奈的是,当下的教育制度,始终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学生就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已经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我们说当下的学习,一定程度是解决学习者的焦虑;而面对迷茫的学生,我常给出的建议是,少想多做,找一件事参与其中,而目前看来一个典型的对应状态就是实习了。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这家企业、这个岗位,以及知道自己的欠缺之处,从而知道自己需要去学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拥有自己需要职前教育学习的认知。
关于职前教育,或许无法保证一个二三本学校的学生进入名企,但是让其超过原来的自己,变的更好,有真正的能力提升,在我看来这才是教育的初心,才是真正的教育。
求职成功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本末倒置,将得不偿失。
通过模拟实习场景,让大学生切身去感受自己适合、想要从事的工作,并在其认知到需要学习之后,给予相应的培训体系,帮助学生自身能力的真实提升,并让其在大学期间拥有较好的项目经验,可供求职时进行呈现,我相信终能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
教育、培训的本质,还是内容,口碑是最好的营销。个性化的内容服务,1对1的服务模式,线上教育,将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关推荐阅读
2019年,教育行业机会与挑战并行。新政策下,高品质与差异化的“慢”教育产品迎来机遇。资本回归理性,在线教育机构规模不盈利问题亟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