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思考这么一件事:在古代,交通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弘法的手段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没有录音带、VCD、因特网,也没有扩音器,古代的祖师大德把佛法弘遍了全世界。
古人求法也很不容易,想得到一卷经,往往要长途跋涉,要亲自抄写,闻法也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讲堂里,或坐在家里听录音带、看VCD。但是,古人闻法所得到的利益,和我们今天相比要殊胜得多!
大家都觉得,古代是佛法兴盛的时代,所谓佛法兴盛,不是寺院建得多,而是得到佛法真实利益的人很多。想一想,今天这个时代,有这样便利的环境,为什么我们闻法所得的利益反而不如古人呢?这是因为,一方面,说法者对佛法的理解不如古人,道德修持和古德相比差得很多,古德言语出来能够符合经教,自然有感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从闻法者来说,现代人的心比较繁复,浮在面上,见到的东西多了,对佛法的敬重心就少了。我想,莲友们家里的经典不只一部,有的甚至几十部,也听到很多大法师的讲法,听得多了,自己似乎也成了大法师。如果再有人来讲法,就用我们事先所形成的一套观念,在那里鉴别、判断,已经脱离了佛法的“了生死”这个基本的心态。
对了生死的心不如古人殷切,这样,佛法就成为知识和学问,学得越多,观念越多,自己的知见也越多,佛法的真实利益就比较难以进入我们的心。
有两种心是应该避免的。一种就是“我来闻法,是要学更多的佛法知识,将来好在人家面前宣扬一番,你说什么我都懂”, “我比你超胜!”这个叫做“为胜他故”,这是一种傲慢的心,是一种与生死不相关的心,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还有一种心态:“我来听听看,来鉴别鉴别。”——我是肯定架不住大家的鉴别的。你一鉴别,脑子中肯定有自己的一套,以此来判断别人讲的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符合我的想法,就给你竖大拇指;不符合我的想法,可能各种说法就来了。这样的心态也是不正常的。
什么样的心态是正确的?要有一颗了生死的心,要有一颗恭敬闻法的心,要把我们自己的我执、见解暂时搁在一边。
古人有这样的比喻:闻法者要对自己作“重病将死想”,认为自己是一个病重的人,现在快死了。这个“死”的意思是: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边轮回,法身慧命从来没有觉醒过。“重病”就是贪嗔痴三毒,无明烦恼,业障深重。如果没有佛法救度我们的心灵,必然要六道轮回,这叫“重病将死”;对说法者要作“大医王想”,说法的人就是神医——当然我个人不是神医,我是依据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大神医、大医王。对所说的法,要作“妙药想”,这就是能救度我法身慧命的灵丹妙药。
如果有这样的心,佛法就能入心。如果是来听听看,好像跟自己关系不大,那么,佛法就不容易入心。各位可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想想看,我们无量劫来都在六道里轮转,今生有机缘闻到佛法,实在非常难得,所谓: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如果今生不能解脱生死,必然是无穷的轮转,大家心中要有警惕感。一个佛弟子,他的道心强不强,就看他的无常感深不深。如果他觉得过了今天还有明天,悠悠散散,浮浮漫漫,这样就没有那种“病重将死想”。
一个生了急病的人,医生判断只有七天寿命了,他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心态:“谁能救我?谁能给我灵丹妙药?”如果你跟他说:“这个人能救你。”他马上毫无条件地来接受、来服从。
我们在这个世间,体会不到自己是一个无常轮转的众生,就会把佛法当作戏论。如果我们知道生死是一件真实的大事,时刻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会以殷重的心来追求佛法,听到佛法就会全心地投入,而不是在那里做学问、做研究,来判断、来比较。所以,大家要有一个认识:佛法不是给我们做学问、装点门面的,而是要来了生脱死的,因此要作“妙药想”,它真能让我们了脱生死。
说起净土宗,大家都知道来念佛。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清楚这一句名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但是有几个人能真正把这副药老老实实地服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