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姐
****● ****● **● ********
此文有感于王树老师《透析童年》这本书,写这篇文其实有点忐忑,因为阿姨还是一个未婚少女,更谈不上孩她妈,但又特别想把书中的观点写出来,写给我姐看,写给身边的妈妈们看,写给未来的我看。因为愿意研究内在生命愿意读书的爸爸妈妈们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
此次休假在家,看完了王树老师写的《透析童年》,感慨颇多。因为身边确实经常充斥着一些我认为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如果孩子没有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问好,是不礼貌;
如果孩子没有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家里的小客人,是不懂分享;
如果孩子打人,是没教养;
如果孩子哭闹不停,是不乖;
......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下自己呢?
为什么问好一定要大声叫叔叔阿姨好?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分享玩具?为什么我们总是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呢?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上面的一笔一划都是在父母、老师、社会的教育下画上去的,而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父母。
当你们无意识的给孩子构建无数条条框框的时候,是否会意识到,让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冷和硬、对和错,会让一个本应更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你自己的成人人生?
重温一遍我们成长的旅程,看看自己在其中遗失和缺少了什么,也许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总是会有这有那的“问题”和“毛病”了。
0岁,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们被羊水呵护,一切都是柔软、祥和的。
10个月后,经过一轮痛苦的挤压,我们不得不顺从通道掉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我们大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合恐惧,但没人回应,大人们对此都习以为常,我们只能自己慢慢调整,努力睁开眼睛,尝试着去适应这个陌生的社会。
接下来的1年岁月,有一个女人每天给我们喂奶、清洗身体,我们叫她“妈妈”,并从此认定,“这是我最亲的人,是我完全依赖的人”。我们迫切的希望从母亲那里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然后迈向新的认识旅程。
可母亲有时候要忙于打理自己的生活,偶尔还会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去,根本顾及不到我们真正的需要和感受,也没法给予我们足够的理解和爱。她只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照顾我们,她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却不知道我们潜意识已经埋下了一颗被抛弃的,不被理解的种子。
4岁的时候,也许是生了二胎,也许是生意做大了,总之,父母变得更加忙碌了,放在我们身上的心思也越发少了,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他们总是选择把我们寄放在亲戚家,或者送我们去托管班,无论我们怎么反抗,最终都会被强行送走。那颗被抛弃的种子再一次在体内蔓延、扩张......
随着年纪的增长,因为无法预知自己的生活,无法获得足够的理解与关爱,我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琢磨大人的情绪和语言,也开始知道怎么去讨好他们,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更多的满足我们的需求。
越是匮乏,越是渴求,我们的父母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一切,他们只会关心我们的成绩是否达到他们的期待,关心我们是否能比得过邻家那谁谁谁。他们偶尔还会在我们表达自我意识的时候,通过打骂和训斥,让我们重新走到他们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去。
但无论怎样,渴望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被尊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就这样,我们默默地顺从着、偶尔反抗着,等待着有一天真正属于我们的爱的到来。
18岁,带着对爱的追逐,我们走入了新的城市,走进了大学校园。
有一天,当一个异性热情而又有些青涩得说:“我喜欢你”的时候,我们内心对爱的满足一下子涌了出来。我们以为这是自己一直以来渴求的爱和归宿,但随着相处的越来越久,激情褪去,真正浮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需求。我们怕失去对方,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对方失去自己,恐惧和防御总是偷袭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无法完全信任对方。我们的恋爱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我们渴望获得对方无条件的爱和全方位的关注,就像寻找我们在童年时期缺失的爸爸或妈妈全身心的爱一样,可这一切,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随着经历的越来越多,有一天,我们以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以为我们可以以一个成人的状态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于是,我们以理性的态度,以宽容的方式,与以为正确的那个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是我们又开始面临着婚姻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工作、生存、家庭、养儿育女,各式压力接踵而来,这让我们更加强烈的渴望从另一半那里得到一份关爱、支持和理解。一旦这种感觉得不到满足,我们便会再次茫然,又开始进入一种孤独、无依无靠的心境。我们以为婚姻能够让自己完全的归属一个人,就像重新归属母亲一样。但是谁又能给我们提供这种归属感呢?
就这样,带着一个不完整的自我,我们生儿育女,继续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培养下一代,然后一边过着自己不完整的人生,一边抱怨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不懂事,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一个缺失自我,缺失爱,自己内心力量都不够强大的人,又如何能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呢?
也许我们已经没有选择,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环境、教育、身边的人,让我们的内在需求,存在太多的缺失,而非满足。比如归属感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认同感的缺失,爱的缺失,自我的缺失......。这种缺失,并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逝,而是隐藏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很少会清晰地察觉到它们,但它们确是我们生命的“领导者”,每时每刻都在引导我们的思想,情绪,包括行为。当我们童年没有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时,就会有各种情绪困扰着我们。但如果我们学会将自己归属于自己,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接纳和改变自己,那么我们就不会再为缺失的东西而难过了。当我们开始探索我们内在的世界,也许身边那些困惑你的不管是教育、感情或者其它的问题,都会有答案。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有一条是:“孩子只有通过0-6岁建构完整的自我,让身体、感受、情绪、心理等各种内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发展,然后再来探索外在世界,才会拥有丰富完整、和谐宁静的人生。
在0-12岁,甚至到18岁,父母、家庭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的爱和安全感,保护着孩子正常健康地依据自己的生命密码,来建构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孩子一旦在这种环境里建构起精神的自我,就会通过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将父母及家庭中的爱,逐渐固定在自己身上,这份爱一旦稳固在内心建立,成长中的我们将不再渴求从别人那里获取。而这种固化了的爱,让孩子拥有了生命内在的力量、宁静的心灵,并且拥有觉知的自己,了解他人以及观察环境的能力。
当孩子拥有了这些,他们就会在爱中建构起有自我价值感的、积极的人生信念。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孩子的心中涌动着爱意浓浓的快乐和喜悦。与此同时,孩子的行为是自信、自律、专注的。在这个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孩子拥有了一致性的生命状态。”
所以,与其责备孩子,不如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接纳真实的自己,积极的去探索自己内在的世界。不要成为那个想爱却不懂得怎样爱的父母。
所以,就像我们曾经希望我们父母能够做到的一样,放下手机,倾听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们真正的依靠吧,不管他们现在有什么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理解。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告诉他们:“宝贝,不用怕,爸爸/妈妈在这儿,爸爸/妈妈理解你,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最好的。”
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和自由,孩子自己会成长得很好。
备注:以上理论和部分片段来源于书《透析童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