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最火的是辅导班内卷新闻,学生们人人都报辅导班,结果和内卷前效果一样。
其实就像电影院,所有人都站起来看电影,结果和大家一起坐着看效果一样。
那么如何破除内卷呢?
第3选择就是破除内卷的最好答案。
-1-内卷的鞋店
小镇上有很多鞋店营业时间955,每天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休息;周一至周五营业,周末休息。
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从大城市搬来小镇也开了一家鞋店。他家更勤劳实行996,鞋店每天早晨9点开门,晚上直到9点才关门;周六他们也正常营业。
于是他家鞋店生意明显好于小镇上的其他鞋店。
其他鞋店老板们也不服输,他们纷纷效仿每周也996。最终他们的“勤奋”也得到了“回报”:所有鞋店营业收入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由于小镇鞋的需求量保持恒定,跟以前一样,所以每家鞋店最终的营业收入没什么变化,并不会增长。但营业时间从原来的955都变成了996。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时间变长了,但收入却没有增加。
-2-两种选择“你、我的方法”
第1选择“我的方法”
第1选择是“我的方法”,就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新搬来的鞋店从我出发实行996,通过延长营业时间获得更多营业收入。
第2选择“你的方法”
用第2选择也就是你的方法,其他鞋店纷纷内卷也把营业时间延长到了996,从而大家营业收入都没有怎么增加反而工作时间延长了。
《第3选择》说:传统的“两种选择”就是这样——“两种选择”思维者只看到竞争,看不到合作,在他们眼中永远是“我们对他们”。
“两种选择”思维者只看到“虚假的困境”,在他们眼中永远是“没得商量”。“两种选择”思维者患有某种程度上的色盲,在他们眼中只有蓝色或黄色,永远看不到绿色。
“两种选择”的实质就是1加1等于0或为负。在这种环境中,协同是无法茁壮成长的。
-3-第3选择“我们的选择”
传统囚徒困境模型认为,最优的选择就是双方互相信任,都不内卷即保持955的营业时间。
但这还不叫第3选择,只能算是1+1=1.5的妥协,双方都有损失或没有损失。但是在未来大家的争端会再次爆发。
那么真正的第3选择是什么呢?
《第3选择》这本书说:第3选择既不是我的方法(第1选择),也不是你的方法(第2选择),也不是“你和我”的方法(妥协),而是“我们”的方法,也就是比我和你以往能想到的任何方法都更好的方法。
第3选择是协同而不是妥协,是1+1等于10,100,1000……
-4-如何找到第3选择?
《第3选择》说: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找到第3选择。让我们看看小镇上的鞋店老板如何通过这四步找到协同。
第一步看到自己。
即将自己视为有创造力和自我意识的人,而不只是在冲突中我支持的“一方”。
所以新鞋店老板要先下定寻找第3选择的决心,不要只想着延长营业时间去争夺别人的营业收入。
还要跳出你我,即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故事的讲述者。要跳出自己和其他鞋店竞争的故事。从更高维度去看待问题
第二步看到你。
即认识到“我需要你成就我,你需要我成就你”。
鞋店老板不要给其他人扣上“你们很懒”的成见,只有当不将你们视为对立的象征时,才有可能与你们达成协同。
第三步找到你。
即当别人与你的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
所以新鞋店老板要保持同理心去倾听其他鞋店的看法,不要面对不同想法的人,下意识地自我防御,要真正理解另外一方,努力探索其他创新共赢的方法。
第四步我们协同。
即我们彼此充分理解,开始寻求协同,寻找比我们各自能想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
新鞋店老板可以和其他鞋店一起,研究如何扩大小镇对鞋的需求,比如不同功能的鞋、更多时尚的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等。但这些都只是我这个外行能想到的可能,最重要的不带任何自己的预设,去和别人一起碰撞出新想法。
所以内卷的本质是大家把对方当成竞争者,总想着如何从对方那里抢回来些什么,让当事人陷入两种选择,最后被迫跟进结果双输。就像电影院大家都站起来效果一样但都更累了;学生们都报了辅导班,付出更多但效果一样。
因此解决内卷的的最终答案是第3选择。
我们不能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必须跳出来在更高的维度,即协同共赢维度,来创造美好的未来。不要预想任何解决方案,而是凭着协同共赢的思维,开始选择。
这就是第3选择。
【无戒学堂】日更第19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