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叫作解码青春期的五个关键点(STAGE)。
他说,这五个要素是我们跟青春期的孩子说沟通,交流感情最重要的五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父母的重要性。你首先得知道,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过一个心理学的现象,叫作消极认同。
什么叫消极认同?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喜欢跟你反着说,特别喜欢跟你抬杠,特别喜欢表现得很叛逆,不同意你的观点等等。这是一种消极认同。
他为什么非得跟父母不一样呢?因为他希望能够像父母一样可以有主张,成为一个大人。所以,这个消极认同的过程,就是他要独立,他在做一些准备。他在为自己的人生独立,成为一个成年人在做准备。他的方法是我就要挑你的毛病,我就要跟你对着干,我就要说跟你不一样的话。
所以,这里有一个比喻,我觉得说得很好。它说父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点像墙纸。你们家装修的时候贴的那个墙纸。
墙纸的特点是什么?只有在破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它。如果这个墙纸不破,永远贴在那儿,就好像感觉没什么用——父母好像在孩子生活当中已经不重要了。
但是,如果墙纸破了一个洞,或者掉下来一个角,一眼就发现了。这就是说父母对于青春期孩子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孩子需要从你这儿得到大量的认同,孩子需要跟你不断地互动,去找到生活的边界,去知道一个成年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但是,父母被孩子伤了心,父母会觉得,我觉得他不理我,我觉得他不喜欢我,他反正马上就要走了。算了,我们做好准备了,我们俩打算做空巢老人了。
当你用这样的态度去主动地远离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不安全。而这种不安全会增加他的消极认同。
所以,他会更加叛逆,他会更愿意挑衅你。这种挑衅和叛逆,其实代表着你得看到这个墙纸破了。这个墙纸破了,你要赶紧来修复,这是咱们家的墙纸。这就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得知道,父母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呢?简单地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温暖、养育和爱。你给他家,让他找到家里的温暖、归属感。
第二个,稳定性。孩子的头脑当中,每天是翻天覆地的。他在青春期的时候是不稳定的,就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起伏很大。他在学校里边,有大量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业成绩的挑战。他面临的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但是回到家里边是稳定的。家里给他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第三个,遇到困难时的支持。别看他那么嚣张,别看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但是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到他的依然是父母。
第四个,对青少年重要性的认可。你得支持他、关注他,让他感受到父母知道他在成长,知道他所面临的困难。
第五个,安排和界限。因为青少年的情绪像坐过山车嘛。所以,他有时候会突破界限。
你想,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做了一件危险的事情突破了界限,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终身的伤害。可能这一辈子都会为此去付出代价。所以,我们作为成年人,需要给他做出安排和一定的界限。
第六个,从健康行为到冲突管理的榜样。父母要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七个,一个支持大脑健康发展的环境。你了解了孩子的大脑到底是怎么发育的,那么你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能够更快地发展出他的前额叶皮质。
如果他的前额叶皮质的发展,比他的杏仁核发展来得快,那这个孩子,就会比较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这里最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你就知道,给孩子爱、温暖和低压力的环境,会让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己的前额叶皮质。他会更有创意、更灵活地去对待生活当中的挑战。这是第一个原则,父母的重要性。
第二个原则,叫作双向沟通。双向沟通,就是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变成单向沟通。
比如说,盘问、唠叨、只说不听。很多家长特别喜欢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不停地唠叨。这种不停地唠叨,基本上是不允许孩子说话的,或者孩子也没什么兴趣跟你说话,他闷头不说,你就一直说。很多父亲对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摆出父亲的那副尊严,父亲很高高在上地训他。
你发现,这些沟通都是单向的,这些沟通都是只有从父母到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说话了。
那天,我在一个餐厅里吃饭,旁边坐了一对母子。那个孩子大概就是十八九岁的样子,那个妈妈就一直给他夹菜,一直在说话。看得我心里好悲哀。
整个吃饭的过程当中,妈妈都在不停地说话,那个孩子就戴着个耳机,低着头,看都不看他妈妈。你给我夹什么菜,我就吃什么菜。那一餐饭吃下来,我坐在旁边我都没胃口了。你会觉得,母子关系怎么能够变成这个样子呢?孩子完全不理他的妈妈,完全不说话。
这里有一个原因,是很多父母除了盘问、唠叨、讲道理之外,没有学会双向沟通。双向沟通需要的是提问,需要的是倾听,需要的是能够表示同理心,能够反映他的情感。这是双向沟通的一个基本技能。
但是,大量的家长从小到大,甚至在工作单位里,也没有学会过双向沟通。要么我说你,要么你说我——你看,“打”或者“逃”。所以,沟通技巧这种事情,是所有人在所有环境之下都应该学会的东西。
大家还得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的大脑当中会出现一个“权力关系过滤器”。什么叫“权力关系过滤器”呢?
比如说,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你问他:“怎么样,今天在学校过得好吗?”这时候没有“过滤器”,所以孩子就会跟你讲,在学校里边挺好的,或者怎么怎么样。这是一句很正常的提问。
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比如初二、初三,或者高中,他学业压力很重的时候,父母再问说:“怎么样,作业做了吗,在学校里感觉怎么样?”孩子头脑当中会出现一个“权力关系过滤器”。他认为,你这种话代表着你在我上面,你这种话代表着你又想控制我,你想管着我的生活。这个“过滤器”只要一出现,所有的这种话被过滤掉,他不理你,不说话了。
大家看李现和颜丙燕演的那个电影叫《万箭穿心》。那个学霸孩子回到家,他妈妈整天就是问他说:怎么样,作业做了吗?那个考的成绩怎么样啊?只会问这么几个问题。那个孩子爆发起来生气得要命。
咱们当时看不理解,觉得这孩子可能是跟他妈闹别扭。现在你明白了,这个叫“权力关系过滤器”,就是这种话到他的耳朵里变了。他不是小时候那个愿意围着妈妈,去讲学校里发生什么事的小孩子了。他希望你跟他平等地对话,而不是用这种盘问的方法,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提问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青少年的孩子的沟通能力有待发展。他掌握的词汇量有限,他会说的这种句式、句型也有限。他没面对过那么多复杂的需要沟通的状况。所以,他就会觉得,大人怎么都那么能说,我们小孩子不会说。所以,他要么就憋着不说,要么就发脾气。
这里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得教会我们的孩子怎么用《非暴力沟通》,或者怎么用《关键对话》书里的方法。这些书除了大人可以听之外,小孩子也可以听一下。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双向沟通的能力呢?
第一,父母要学会多用非语言交流。比如说,拥抱,跟孩子有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如果是妈妈的话,让孩子挽着你的胳膊。肢体的接触会带来情感上的拉近。再比如,用眼神关注他。
第二,情绪不对的时候暂缓谈话。如果你看到他今天状态不对,就别去拱火,别去提这个茬。等他情绪好的时候咱们再谈。
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避免指责和评判。这个方法我们在《非暴力沟通》里讲了很多了。大家有机会,可以把那本书完整地多听几遍。它教大家怎么样去表达感受,而不是指责。
有一个最简单的技巧,就是你张口说话的时候,你说“我”开头,要比说“你”开头更不容易引起吵架。
比如说,你把我气死了,你让我觉得很难过,你让我觉得很失望。你看,只要是你以“你”作为开头来表达你对对方的感觉时,基本上都是指责。你会觉得,你让我怎么怎么样。
但如果你换成“我”呢?你可以说:我感到有点失落,我感到有点难过,我感到心里不开心,或者我感到有点担心。
你看,这里指责的意味就淡了。你可以表达出你的感受来,这就是我们说“非暴力沟通”的一些小技巧。
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学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武器就是幽默。能够减少烦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笑一下。你能够有办法逗着全家都笑一下,幽默感一出来,就放松了。
还有一个技能就是倾听。我们在《可复制的领导力》那本书里专门讲过倾听。你怎么提问,怎么反映情感。
什么叫反映情感呢?就是孩子很烦躁的时候,你说“我能够理解你很烦,我能够看出来你心情不好,我知道你这会儿有点沮丧,我知道这件事情让你很愤怒”。你看,这就叫反映情感。
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情绪时,他的情绪水平就会下降,他会一步一步地回归正常。他只要说:“嗯,是,我就是这样。”
你看,他只要说“是”,他只要点头,他的情绪水平就会下降。而我们很多父母的说法不是这样。我们的办法是你凭什么生气?这沮丧不是正常的吗?你没考好,你怪谁?
你看,当我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承认他的态度,我们根本不承认他有沮丧的权利。这时候,孩子就会更加痛苦。
所以,我们每天看到社会新闻那么多父母跟孩子吵架,最后酿成悲剧的事,我就觉得特别痛心,就在于,这是最基本的沟通技能。但是,我们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掌握。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觉得自己很委屈——我一心都在帮助你,我在努力地想要解决你的问题;另一面,孩子又会非常受伤。所以,方法很重要。这是第二个技能叫作双向沟通。
第三个原则,叫作权威。权威式教养这个概念,我们曾经在《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里讲过。书里讲述的是关于育儿的经济学。那本书里说,最高级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权威式教养,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有权威的。但是,父母的权威是来自于价值观,父母不是用暴力、用物质、用诱惑,或者恐吓的方式来建立权威。父母的权威不来自于诱惑、要挟、恐吓,但是孩子愿意接纳父母的价值观,孩子愿意被父母的价值观所引领,这个叫作权威式教养。
权威式教养的特点用三个词来形容:温和、慈爱、坚定。假如你忽略了慈爱,你只有坚定,那这个父母可能有点太凶了。假如你缺乏了坚定,你只有慈爱,那可能会有点放纵。所以,温和、慈爱、坚定,是权威式教养的三个关键词。
各位,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这是相当需要修炼的一件事。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不是成熟?父母是一个长大的人,还是说父母也只是“青春期延后了几年”?这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有时候,父母根本就搂不住自己的脾气。很多父母会说,“课听了很多了,我也知道很多道理了,但是到那个时候我就控制不住”。
这种话就不要再讲了。因为讲这种话对于你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你应该反思的是: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我都长这么大了,我都30多岁、40多岁了,我为什么还会控制不住情绪?你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稳定,你才真的能够做到温和、慈爱和坚定。
而你总是强调说,“我听了也没用,我就是控制不住”。你是放纵自己。你连自己都放纵,你怎么能够管好你的孩子?
接下来,我们说,在跟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如果是一个权威式教养的人——就是既要有回应性,又要有要求性,你得向孩子表达出你的要求。你不能说,“因为我是权威式教养的,所以我不管了,一切都由着你”,这叫作纵容,根本就不叫作权威。
作为一个权威式教养的人,应对青春期最有效的方法是:
首先,你要接纳青少年的个人需求。你得理解他,他马上就要是一个成年人了。他正在过渡期。
其次,让青少年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
接着,设定严格的界限——虽然你现在身体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虽然你个子比我还要高了,但是我依然是你的监护人。你是咱们这个家的孩子。所以,你需要遵守咱们家的一些规矩。这个界限一定要设定清楚。
第四个,明确表达对孩子的行为和成就的期望。孩子如果不知道父母对他有什么样的期望,或者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会很迷茫。他不知道朝哪个地方发展。所以,你可以向他表达对他的期望,你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未必要那么具体说,你一定要成为律师,还是一定要成为医生。这个不一定——但是,我希望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我希望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正派的人,我希望你是一个心中有别人的人,能够遵守社会的规范的人,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大家需要的人。这是我们说,作为权威式教养,你需要跟孩子去沟通的部分。你既要有回应性,又要有要求性。
这里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就是父母要保持一致。你知道,如果夫妻之间老为孩子的教养问题吵架,孩子就会钻空子。他就会跑到父亲这儿来说,“我妈跟我说怎么怎么样”,到妈妈那儿说,“我爸允许我干吗干吗”。很多孩子特别善于找这个空子来钻。这时候,就会导致家里乱成一锅粥。
所以,你们两个应该保持一致性,至少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你们的观点可能会不一样,兴趣爱好可能会不一样,你们俩的感情是一回事,但是你们在教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应该达成一致。你们希望孩子遵守什么样的规范,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我觉得,是相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
然后要做到权威式教养,你需要有坚定与被对抗的准备。因为孩子在努力地突破那个界限,孩子觉得自己要说了算。这时候,家长需要有一定的坚定和被对抗的准备,这不意味着产生大规模的冲突。
为什么?因为在跟孩子对抗的过程当中,请家长记住,我们不追求赢。如果我们在家里产生了一个输赢的概念——这次是爸爸赢了,下次是你赢了这样的状况,这叫权力争夺。这种权力争夺会使得这个家天天充满了火药味。
耐心是很重要的。我们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无所谓谁输谁赢。这一次,这个边界没有守住,他突破了。那好,你对他表达了失望,你对他表达说,这次这个界限是不对的,那么,我们应该承担这样的后果,承担完了后果之后,你可以继续对他表示信任。那么,下一次咱们继续。
我们很多父母经常说“如果你再让我失望,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这种话千万不要轻易说。你真的能够再也不相信你的孩子吗?你就算再也不相信他,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或者你能做什么呢?你真的就不管他了吗?所以,千万不要说这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该信任还是要信任。我知道,你会做错事,但做错了事之后,我们来承担它的后果。后果和惩罚是两回事,这个事一定要区分清楚。很多家长分不清后果和惩罚。后果就是这件事你没做到,我们自然产生的后果你需要承担。
惩罚是什么?这件事你没做到,我拿另外一件事来惩罚你。所以,我有个朋友特别逗。他孩子想玩游戏。孩子学习成绩不如意,他说,如果你不把这个成绩给我在多长时间之内补上来,我就把你养的小动物全部送人。然后弄得这个孩子特别揪心,特别痛苦。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真的在那儿努力地补数学、补英语,但是你要知道,他其实根本并不爱那个东西。你可能让他在这次把数学补上来了,但是毁了他今后对数学的兴趣。
而且,他从你身上所学会的沟通方法就是要挟。反过来,你发现,他经常会要挟你。因为你对他是要挟的手法。他也会用要挟的手法来对待你。
所以,你们俩就成了输和赢的这种关系,这不叫作权威式的教养。这就是恐吓、威胁、惩罚。这里有一些建议。
首先,你要懂得你的原则,你可以坚持到底,这是我们家里的准则。当然,提醒大家,坚持到底不意味着你每次都赢,我们也不追求每次都赢。培养孩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底线是我们家的底线,但我不能因为守住这个底线,我连孩子都不要了。这是两回事。对孩子的爱、尊重和信任,是永远要坚持下去的。
然后,一次只专注于一个立场。你别一次跟孩子讨论问题,或者是跟孩子产生一次对抗。你指出他好多个毛病,需要你同时改,这很难。一次专注于一个立场,慢慢推进。
第三,用建议来替代要求。在大概小学的时候,孩子没有进入青春期,父母对孩子可能更多的是要求。但是,现在我们慢慢学会建议。
当然,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用建议的方法来替代要求,那当然更好。这是说明父母本身很成熟。
第四,鼓励孩子的成年人行为。一旦你发现,孩子出现了成年人行为——什么叫成年人行为?不是说像成年人一样的那些坏的行为,而是怎么做,就像是一个承担责任的人。他愿意承担责任,他愿意分担家务,他愿意为别人做一些妥协,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去照顾他人,这叫成年人的行为。
一旦孩子出现了成年人的行为,给他鼓励。这个鼓励不是来自于奖励说“你做了件事很好,爸爸给你买个手机”。不是,你如果这样一一对应地做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会破坏了他的那个成年人行为。对他表示感谢就好了。他做出成年人行为,对他表示感谢,表达出自己的欣慰,然后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这就是非常好的鼓励。
第五,学会指导而非束缚。如果你希望用束缚的方法来保证你的孩子安全、健康、成长,那你会累死,因为孩子的能量变得越来越大。他再学会开(汽)车了以后,我的妈呀,那就是到处都可以跑,你能够雇个私家侦探天天盯着他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束缚的方法对待青春期孩子,没机会了。学会用指导的方法,让孩子把家里的这些规矩、父母的价值观内化。
内化就是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他愿意接受这件事情,并且跟他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时候,你就发现你可以放心了。你就知道,这个孩子不会做特别出格的事。就算他的大脑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也不会做过于出格的事。因为他已经内化了这些规矩。这是第三个原则,叫作权威式教养。
第四个很重要的原则,叫作代沟。为什么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会出现代沟呢?这里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原因。
第一个,是时代变了。你想想看,咱们小时候是看电视长大的,他们现在就不看电视,整天看手机。我们过去的所有新闻,都是来自于官方媒体,现在的新闻,大部分来自于网络的消息。
所以,这是我们说,时代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是没办法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第二个,是人生阶段也不同。就算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和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他的观点、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人生阶段带来了代沟。
第三个,特别有意思叫作善忘。一个人长大了以后,你就发现,他把自己青春期的时候有多糟糕这事给忘了。他把自己过去有多愤怒、有多离经叛道这种事忘光光了。家长觉得,自己好像没经历过青春期一样。这是我在很多家长身上看到的东西。
所以,有时候有很多家长来跟我聊,说他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我有时候就问一句话,我说:“你小时候这样吗?你小时候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或者有没有干更过分的事?”
其实,往往答案是我们小时候所干的,比现在的孩子干的要过分得多。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小孩,无往不在监控之中。有手机、手表、电话,到处都有摄像头,孩子被监控得死死的。
我们那时候哪有摄像头,就不知道什么叫摄像头。出了门就消失了,家长也找不着,老师也找不着。所以,你想想看,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所做的那些危险的事,或者是更加离经叛道的事比现在的孩子多。但是,家长善忘,忘记这件事了,所以产生了代沟。好像我们生下来就这么成熟,我们生下来就不喜欢在一块儿聚会,不喜欢听摇滚乐。不可能。
第四个,就是家长在孩子长大以后变得过于挑剔。家长心中的那个“原始人”在不断地起作用,就整天在挑孩子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虽然你这个很好,但是那个不行。这个能挑到什么时候?大概孩子50岁,这父母只要在,还在挑,他一定会不断地挑孩子的毛病。
这四个原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结果就是孩子没话好说,不愿意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