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什么都不想做是因为自己被一种低能量压制住了,所以才不想去做。然后陷入恶性循环,不断地在自责、懊悔中度过,仿佛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别人攻城略地。
我在上研究生之前,或者说遇见现在的导师之前,自己也是处于杂乱的状态,同时也是拖延症的重度患者。
以前和导师聊天的时候谈论过这个问题,拖延症其实是来自于人的的恐惧心。人往往在到截止日期之前,都在害怕任务所带来的恐惧,并且极容易被简单而容易获得的快乐感所捕获(比如刷刷手机),从而短时间忘却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那么,很有意思的一个思考遍出现了。
并不是因为有截止日期的存在,人们才体验到了拖延的感觉。
真实的情况是:为了让人们去克服拖延症,才有了截止日期这样的提醒机制。截止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来帮助我们战胜人性弱点的利器。
但是,很多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没有截止日期的。
比如说,完成一次海外旅行,去办一件很麻烦但是又不是很急的事情,学一门外语,找到幸福。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什么确切的截止日期,人们也就慢慢的麻痹在简单的快乐之中而无法开始。不过最后来说,截止日期也还是有的,那就是人的死亡。如果到了死亡的截止日期,才发现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去做,好多的幸福没有去争取,自己只是像一个旁观者,那么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了。
如何才能整理好自己,让自己处于有序状态,来应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呢。简单来说,如下三点:
1、身边的物品,适合自己 2、人际关系梳理和提升 3、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舍弃
第一点:自己身边的东西,要合适自己,要有一定的筛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质量上乘的物品。数量上绝对不要过多,不能超过自己所能关注的极限。
第二点:有效社交,真正经常联系的人数应该限制在20人左右。当然,这个数量不变,联系人是会变化的,不断地剔除和添加合适的人。
第三点:知识结构的调整是最后一步。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不断的增加,但是如果不能将之化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那就是记忆的累赘。大数据和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实际上人类的记忆是被外置了,可以将大部分的记忆内容上传到云,随意的进行抓取,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有判断标准,那就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了。
做好了以上的三点,每天检查自己,就可以不断的减轻自己周边的,身体上的,思维上的负重,思维轻盈了, 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掌控力,对自己有了掌控力,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便不会太有恐惧感,最后拖延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希望我们都能很好的整理自己,远离拖延,取得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