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本命年运气不佳,我用自己进行了验证。特别是前两天,运气已经到达了巅峰,我坐在椅子上写笔记的时候,把腰扭了。对,写字的时候把腰扭了,一连疼了好几天。这是运气问题吗?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性格不好怪星座,运气不顺怪水逆。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走多久。爱抱怨是一种方式。一点就着、逢人就讲,情到深处声泪俱下,然后带着所有情绪对所有的人事物都充满敌对,好像全世界欠他几个亿,结果就是,或许这几年我运气真的不好吧。瞧,你的抱怨-敌对思维模式你看到了吗。
逃避也是一种方式。恋人吵架,觉得不适合,换掉;工作不顺心,觉得环境不好,换掉;朋友发生争执了,觉得不真诚,换掉;还好父母不能换,只能离家出走。最后你的生活中还剩什么?瞧,这就是逃避的思维,说的不是自己吗。
还有一种方式算是相对较好,知道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也很努力,但总在当灭火队员,哪里“着火”扑哪里。早上起床牙疼去了医院,老板催的方案只能熬夜赶,结果熬夜太困算错了几个数据,被老板批了半个小时,后来心情不好回家又和老公吵了一架,想想不应该,就又跟老公花两小时促膝长谈,其实也没谈出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双方都在说自己不容易,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希望对方能够理解,最后谈话不欢而散,可是错误的方案还得继续改,最后累的精疲力竭。瞧,你很努力的“救火”模式有效吗?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常有觉察之心。我们应该时常感恩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因为它们时常提醒我们,这里或是那里出现了问题,应该进行“诊断”和“治疗”了。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常有觉察之心,多去觉察让自己感觉不好的情绪,觉察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行为,觉察让自己不贴切的语言。发现它们的时候就让自己停一下,或者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挖掘背后的真正原因、逻辑和定式。
比如我立下flag要早起看书,可总是断断续续的不能坚持,想起这件事情就很烦躁。这时候我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就问自己,是什么情况下我就不坚持了,原来只要生活中有一点干扰、或者某天很累,我就不能坚持了。嗯?原来是完美主义的思维定式在作怪,觉得立下了flag就必须要每天按时按量的完成,才叫完成,完不成就各种心理情绪,连累flag也被中断,找到了限制自己的思维定式,现在我就可以很好的对自己进行“对症下药”了。
常怀转念之意。所谓“对症下药”并不是西医讲的那么复杂,要阴阳调和、虚实辩证、内外兼治,有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一念之转”。前面讲的读书flag,治疗的方子不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发挥坚毅品格,和读书死磕到底,而是先完成、再完美。因为当遇到干扰的时候,你一边要应付你的干扰,一边要想着看书,一心二用的结果当然是什么都干不好。而当感觉累的时候,不如先休息一会,再用剩下的时间看会书,那怕10分钟、20分钟,都是好的,说不定当你拿起书来,也有可能会停不下来。
还有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最近一段时间我家小朋友特别爱哭,怎么都哄不好,让往左偏往右,于是家里就练上了“吼功”和“气功”,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于是我就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生气”,“因为小朋友不听话”,“小朋友为什么要听话”,“因为他做的不对,我要教他”,哈哈,看到了吗,很可笑是不是。于是我就转念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和他沟通,“你为什么要拿手抓着吃饭啊,”“幼儿园的TT小朋友就是这样吃饭的”,“那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吃饭的”,“用勺子”,“那你为什么不学其他小朋友”,“因为我会用勺子吃饭啊”。看到了吗?其实在小朋友的这个年纪里,他对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是没有概念的,反而是因为好奇、好玩才引发了他的一些行为。所以如果可以转变教育上对孩子“居高临下”、“扶弱济贫”的思维定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沟通和思考,还有什么解决不了呢?
常习底层逻辑。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学习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学习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他能正确引导我们解决深层次问题。例如,今天讲的转变思维,就是要经常对困扰你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审视,观察他们背后的思维定式,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变它。培养习惯,从知识、技巧、意愿三个方面着手,打造你的习惯力。“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从情感、智力、生理等多个维度不断进步。注重效能,人、财、物在关注圈内的平衡运转。这些都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的一些概念。要习得这些底层逻辑,没有捷径,只有三句话:重复、重复再重复;输出、输出再输出;结合自己、结合自己,再结合自己。最后,再好的理论也是需要实践去验证和检验的,一定要让实践打通知道-做到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