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父母的知道,现在的养育,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独立生活。孩子的“独立性”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生活独立,会自己穿衣吃饭;比如思考独立,对事情有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做事独立,能自己解决问题,面对后果。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让孩子独立性更强,但是,可能你很容易会掉到两个“大坑”里。
(1)第一个大坑是父母手伸的太长,太“爱”孩子
父母巴不得替孩子遮挡所有风雨,避免一切“危险”。孩子欢快地奔跑,家长在后面喊,“慢点儿,别摔着”,不相信孩子控制身体的能力。我曾在新闻里看到过一个事件:两岁的孩子和三岁的孩子在游乐场发生争执,结果其中一个大人出手去揍别人家孩子,这种“爱”简直是太夸张了。
(2)第二个大坑是把孩子强推出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你可能想说,这不就是让孩子独立吗?但是,你得看孩子当前的能力水平,能不能解决那个问题。
我就见过这样的例子,一群小孩在沙坑里玩,一个小男孩突然抢走了另一个小男孩的小汽车,这孩子第一反应是找妈妈,想让妈妈帮忙把车要回来。但妈妈跟孩子说:“遇到事情你要自己想办法,不要总来找我。”孩子本来没哭,听到妈妈这样说,一下子哭起来。妈妈更生气,说:“整天就是哭,除了哭你还会干什么?真没用。”
你猜,这孩子能自己去把车拿回来吗?并不能。他找妈妈帮忙,就是他想到的解决办法,因为妈妈是他最信任的人,但是妈妈没有给他安慰和支持。
最让我担心的是,很多时候,这两种错误方法会被用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不想孩子走太多弯路,就自己多控制一些,告诉孩子,你必须这样,不能那样。
还是这些爸爸妈妈,他们又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所做为,时不时想起来,要把孩子推出去,告诉孩子,有问题得你自己解决,要独立自主。孩子陷在矛盾里,更加不知所措。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帮助太多不行,一点不帮也不行,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培养独立的孩子?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先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帮他“搭梯子”,让他一步一步、稳稳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在保护和支持之间找平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一个阶段有一种主要冲突,冲突是先天预定的,如果处理得好,孩子就能够恰当地应对接下来的困难,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有问题。
从孩子出生到一岁半,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冲突是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主要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第二阶段是大概一岁到三岁时,主要冲突是自主对羞怯;第三阶段是大约三岁到六岁,主要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这里第一阶段为孩子与世界的关系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与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直接相关。
1岁~3岁:应对自主和羞怯的冲突
我们先说第二阶段,在孩子一岁多到三岁这几年里,他掌握了很多技能,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奔跑,他非常渴望探索世界,产生了自主感。
你可能也发现了,一岁多的孩子看到什么都想去摸一摸,扯一扯。他们还开始说“不”,这是用抵抗大人来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如果这个时候,你能鼓励他自由地探索,尽量少限制和过度保护,他们就会变得独立自主。
但是,如果探索失败,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太多次受到挫折,会让孩子变得害羞,表现出来就是会把头埋起来。
怎么才能做到多给自由少限制?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很多父母会因为安全问题限制孩子:不许动台灯!不许拿水壶!这时候,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就会哭闹。
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把潜在的危险从女儿的游戏区里移开,台灯、电源线、热水壶......有可能被她拉扯下来弄伤她的东西,都清除掉,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任由她玩。
出门也一样,尽量鼓励她自由地玩。爬坡、爬杆,任凭她靠自己的力量上去,我就紧紧站在旁边,万一她掉下来我可以伸手抱住她。
刚说的是游戏,生活能力也一样,当孩子想要自己拿勺子吃饭的时候,你就给他勺子,不要怕弄乱桌子和地板。他自己成功地把饭送到嘴里,会产生胜任感和成就感,这种精神动力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宝贵。在自由玩耍、自理生活的过程中,孩子越来越有自信心,自主性也更强。
3~6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关键阶段
等到孩子再长大一点儿,从三岁长到六岁的时候,是培养他独立自主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想自己完成事情,但如果没能做好,就会有罪恶感。
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孩子从三岁左右开始用“我”来指代自己,开始形成自我概念,会捍卫自己对物品的占有权,并开始自己做决定,比如说,“我想穿那件粉裙子”。他们还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说“我跑得第一快”、“我唱得最好听”、“我已经很大了”。他们不是故意吹牛,是真的那么想。这个特点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他们特别愿意尝试新事物,觉得自己能行。
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能引导孩子,并给孩子提供独立的机会,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做事情。如果你对他不耐烦,因为他动作慢或做得不好而嫌弃他,孩子的主动就变成了内疚。怎么引导,怎么提供独立的机会呢?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方面。
我有一次去幼儿园参观,发现老师们做得非常好。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把玩具整理好。吃饭前,孩子和老师一起摆放勺子和碗,吃完饭还要自己把餐具放到指定地方。连游戏场里要安装哪些玩具,也由孩子们讨论决定。园长说,“玩具是孩子来玩,要尊重他们的喜好”。
孩子在家的时候也一样,你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给他选择权,允许他表达喜好、自己做决定。
我大女儿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要穿着纱裙去上学。我问她:“宝宝你为什么想穿纱裙呀”,她说她要当公主。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就接着问她:“可是,现在非常冷,如果穿纱裙,你会着凉,怎么办”,她想了一会儿说:“可以再穿一些衣服,就不冷了”。后来,那一天,她在毛衣毛裤外面套上纱裙去了幼儿园。你看,我会跟孩子讲清楚我的担心,鼓励她思考,一起来想解决方案。
再有,运动能力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个方面。我发现,有些父母会因为担心而限制孩子的活动。比如不许孩子爬树,不让孩子爬梯子,不许孩子追逐打闹。实际上孩子需要这类身体活动,练习自己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扩展身体运动的边界。
虽然运动时,可能会有磕磕碰碰的问题,但如果因此而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的长期后果会更糟糕。我们需要在保护和支持之间找一个平衡。
在孩子小时候,你需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不管怎样出去探险,总有你这个安全港湾会保护他们。但另一方面,你也要鼓励他们独自探索世界,有时超出一点安全边界也没事,反而能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检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危险,发展独立性。
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是让他有能力自在、自主地生活。
最后,我想叨叨一下,之前我跟一位家长聊天,她非常羡慕国外的孩子独立性好,说国外的孩子可以独立在社区里卖报纸,也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试试。
我想说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让孩子独立卖报纸”那么简单。那些孩子卖报之前,会跟父母一起商定计划,比如路线怎么走,在哪些区域活动比较安全,怎样定价最合适等等。行动的时候,父母也会有保护行动。
总之,培养孩子独立性不是一次两次活动能完成的事,你要在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基础上,帮他继续扩展,一步一步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不忽视,也不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