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年轻人就应该多去外边闯荡,像我们这些老家伙想跑也跑不动了。外面的世界精彩啊......“
老者砸吧砸吧嘴里快要熄灭的烟斗,意味深长的望向远方,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唯有马革裹尸还”的岁月!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
...
...
01
小飞是我四舅,因为家穷,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那时候他才15岁。先是在一家网吧当网管,一个月200块钱的工资,好在一点儿,可以随时上网,而且不要钱。至于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可言,白天睡觉、晚上上班,整个一黑白颠倒,主食多数时间都是泡面;
后来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辞职去了外地一家面粉场做小工。工资300,包吃住。每天的工作就是肩扛一带带50斤重的小麦,倒入搅拌槽里经过层层工序磨成面粉,再把一带带磨好的面粉扛出来码好,有人要了还要给人家装车。
的确,现在只要说工作包吃住,基本上你们就知道什么工作了,无非是电子厂、餐馆这样的最底层服务行业(没有贬低的意思)。一间10平米的屋子上下铺住了十几个人,夏天不通风,冬天不散气儿;每天吃到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虽然各有所爱,那也抵不住每天吃啊!偶尔有点荤腥(肥肉或者油渣),已是相当难得。
累吗?你觉得呢?
后来又去了山东,在冷库里搬冻鱼。来一辆车就装满一辆车,累不说,穿的厚了干活不方便,穿的薄了,太冷。常常下班后,衣服里边都结冰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手冻得都不能握拳。伙食倒是好些了,每餐都有鱼吃,而且是撑着你吃,想吃多少吃多少。但是吃的是什么样的鱼,你自己想吧!
再后来去了百脑汇做销售,其实就是咱们常见的,只要你在科技市场下了车,就会围上来一群人问你要买电脑吗,要买手机吗的那种“拉客仔”。没有底薪,提成是一台电脑一百。最穷的时候身上只有50块钱,还要花一个月,不得不每天恬着脸去朋友家蹭吃蹭喝。
白水煮面,就这凉水啃馒头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但这却是我四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后来挣得越来越多,再也不用喝凉水啃馒头了。不说顿顿有肉,至少蔬菜水果肉食没缺过,隔三差五下个馆子也成了习惯。
挣的钱多了,生活质量也上去了。去到超市,什么山珍海味、奇珍异果只要没见过的,买,没吃过的,买,这方面不可谓不大方。吃的越来越丰富,思家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少小离家,一个人在外打拼,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妈妈的一碗手擀面是最香的。每次回家,都会让几个姐姐(四舅妈妈不是本地人,但四舅又从小吃惯了面条)轮流给做手擀面,从和面到擀面条,每道工序都要靠着勤劳的手去打造,浇上西红柿鸡蛋做的卤汁,吃上两大碗绝对没问题。
西红柿鸡蛋手擀面是朴素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02
2014年我大学毕业,许多同学都跑去了天南海北---闯世界。而我好像是“最没有魄力”的一个,回到一所乡村小学,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吃喝拉撒睡玩学都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有什么不知道怎么和爸妈开口说的心里话,都会悄悄地告诉我。
每次放假回到家,中午必吃手擀面。晚上就支起一个铁鏊子,下面烧上柴火。妈妈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只见她左手压着面团,右手娴熟地揪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面团,在一根半米长10厘米粗的擀面杖下翻滚几次就成了一张30见方薄薄的面饼。这时候铁鏊子也热了,面饼被妈妈准确的贴在鏊子上,用不上几秒钟就会鼓起一个个气泡,再换另一面,这样来上三四次,面饼(我们老家叫烙馍)就熟了。再炒上一盘醋溜豆芽,一盘酸辣土豆丝,用热乎乎的烙馍卷着吃(和山东大饼卷大葱差不多),我能吃上5、6个呢,再来上一大碗稀饭(有叫面疙瘩、面糊糊的)。这绝对赛神仙啊!绝对的顶级标配---馍菜汤!
那一年我是真的很快乐。
2015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去了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吃了炸酱面;去了上海,在东方明珠吃了大闸蟹;去了杭州,在西湖吃了小笼包;去了桂林,在象鼻山吃了米粉;去了长沙,在湖南广电吃了臭豆腐;去了广州,在“小蛮腰”吃了煲仔饭;去了深圳,在世界之窗喝了星巴克......
吃的越来越丰富,就愈发思念那个味道。好喝还是那一碗妈妈亲手做的疙瘩汤,最配还是烙馍卷菜,好吃还是妈妈做的那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
微博:@莫念莫忘A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