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经典游戏改编的真人版《大侦探比卡丘》,就观影感觉来说还不错,起码在特效,特别是还原这些宠物小精灵的特效上面还是蛮到位的。剧情就是好莱坞式通用的英雄主义拯救模板,也还是过得去的。看着荧幕上面的宠物小精灵,也是让本人想起了小时候玩掌机的记忆(本人已经快奔三了=-=),情怀满分。你要说卖萌多少分?在观影的时,当出现萌物小精灵配合此时响起的女同胞们个个仿佛少女心爆棚的感慨时,我想也无需多讲了。
观影之后就是感想了,观后感嘛,没少写,但是这次算是比较正式的了~~但是这次的观后感更多是由这部萌物电影引导出来的对如今社会现象的感想。为何这样说呢?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还把官方译名“宝可梦”写成是“宠物小精灵”这个港译名。因为我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出来的倾向就是如此:将这些宝可梦当成现代的宠物一样与人类共存。官方译名“精灵宝可梦”,中国大陆译名“口袋妖怪”,中国台湾译名“神奇宝贝”都显得更为中性,让我觉得没有“宠物小精灵”那么符合。宠物,我们来按照百度百科先看看。
或许宠物小精灵更像是一种虚拟宠物,但是在电影中将其实体化了,我在本文也更倾向于用它们来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活体宠物。就像是在电影《大侦探比卡丘》里面描绘的世界一样,宠物小精灵也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宠物一样融入到了我们的人类文明社会当中来了,有些宠物小精灵也跟猫和狗一样,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脱离了野外的自然生态链,适合存在于人类的人类文明社会当中,如同电影里面的莱姆市一样:宠物小精灵与人类共存,新的趋势是称呼它们为“伴侣动物”。为何要称之为“伴侣”?我想这肯定是由于大多数人在这些宠物的身上寄托了感情,已经将它们的分量提高到在自己的生命中与真正的伴侣也没有多少差异的程度了。从如今很火的称呼:“喵星人”、“汪星人”以及它们的饲主日常形容自己与宠物的关系时喜欢采用的血缘关系的称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希望它们具有人性。
如果人类并不是像“坊间杂谈”那般真是由于外星黑科技干扰产生,属于地球的“外来物种”,那么大概率我想是符合如今科学的“生物进化论”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真如此,实际上人类与地球现存的生物都是同一个老祖宗,从人的基因组与动物的基因组差距并不大这点也可以有效附证。可能是进化途中的某些波澜壮阔的转折点,让人类从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的掌控者,或许这个过程都是不可复制的,任何一点节点出现了偏离,说不定就会像《猩球崛起》系列电影描述一样,由其他生物在这场生物进化竞赛中夺胜。世界线和时间线波动的概念相信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蝴蝶效应是真实存在的,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只是基于现有人类科技而言的,我想更多是基于人类的寿命而言,想象一下如果佛祖是真实的,比人类更高级的存在,拥有现今科技也无法论证的生命长度,那么在佛祖眼中,真正从单细胞进化而来的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吗?为何众生不是平等的?如同人类看待草履虫和变形虫这两种寿命时间为一昼夜的生物,除了专门研究它们价值的科学家外,其他的人会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可以用西游记里面的描述“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照灯”,因为就长久生命历程看来,蝼蚁与飞蛾未尝不能进化成与人类同级甚至更高级的生物,去伤害它们就跟伤害人类或者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一样,如同《黑超特警》的虫族一样(感觉画风有点不对o(╯□╰)o)。所以所谓的人性,我认为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人性与兽性更多的区分在后天性这种“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而长期陪伴人类的这些宠物,它们长期处在人类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当中,也有了后天性形成的条件,谁又能说它们不能通人性呢?
在电影《大侦探比卡丘》中,男主作为唯一能够听懂这只萌贱萌贱的比卡丘说话的人类,自然而然的将这只比卡丘当成与人类没有多少差别的生物,而在各种历险后也逐步形成了如同人类间亲朋好友一样的关系。(这里有涉嫌剧透,请谨慎观看=-=)人类与宠物之间关系或许就只差了一层薄膜:沟通。人类现在正在研究如何把人类的脑电波直接转换成为语言,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看见宠物脑电波转换成语言的产品问世,那时的我们也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比卡丘”,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在你的“比卡丘”身体里面存在的是一个有人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