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来是我们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
去过一次阿勒泰后,写了一篇关于阿勒泰的旅行更文。在另一个平台上,收到了素昧相识的人的喜欢,表达完谢意后,我以为对话就结束了,但对方还加了几句,说“你里面的歌,我也超级喜欢,程璧是北大才女,金玟岐歌美胸大,都好棒;还有作家李娟笔下的阿勒泰也是值得一看的”,(我文章里面的配乐是:《光芒》--程璧,《岁月神偷》--金玟岐),我停顿了一下,回了三个赞的表情后,我们结束了对话。
喜欢听程璧,金玟岐的歌很久了,但除了知道她们是female,和她们的几首歌外,其他的,我全然不知;作家李娟我是之前就知道的,她的文章看过只言片语,但是从没系统的看过一本……突然间我陷入了思忖,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句:原来是我们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
2.让人平和温柔,但却内心丰盈
这里想引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直以来对纸质书有种说不上的喜欢,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读书,或许是想把以前没读过的都补回来吧,以至于现在对于买书的果断都快赶上买漂亮裙子了。
上大学时在图书馆借阅过几本书,但是看得不多,那时候的自己心性各方面都比较浮燥,未能真正的静下心去读一本书,偶尔遇见一本喜欢的书,读完,也只是随手在手机上记录便签,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之类的几乎很少做。
毕业后,开始能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也尝试着在读的过程中写一些读书笔记,或者读完一整本后写一些读后感。专业一点描述,算是输入与输出吧。其实,这一整个过程里,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写的时候有内容可以输出,整个人也沉稳平和了许多。有时候遇到突发事情时,也能够冷静处理,不至于手足无措,此外,我是很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把自己完全沉淀在书本里,那真是一个美妙丰富的世界。
断断续续读过几本书,大都是一些名著,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而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迥异,有的文风可能刚好对自己的胃口,读起来就比较快,而且心心念念一直想把它读完。而有时候像一些国外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起初在读的时候,会有些凌乱亦会有弃读的想法,就像我在读《这么慢,那么美》这本书时,作者写的是关于北欧的生活,但又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这么简单,当中会涉及到经济方面的一些内容,就突然没有了兴趣,可是后来我静下心去读,却被作者笔下的北欧异域所吸引。
其实,从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意将自己负面情绪流露出来的人,所以更多时候大家看到的我,总是乐呵呵的样子,其实不是,我只是不愿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表露出来,或与他人一吐为快。有一段相对比较难熬的时期,是书本陪着我的,也是书里的人物给我力量,让我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无助。再比如我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开篇并不是从男女主公入手,加之国外人的名字都比较长,所以第一章,我一度分不清谁是谁,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没办法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在笔记本上列出关键人物的姓名,职业,然后根据关系做人物关系图,读到三四章时,差不多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很清晰了。
我喜欢书,喜欢读书,是因为喜欢读书的那个过程--将自己和外界隔离开。由作者把自己代入到另一个世界里,幸运的话,偶尔还会看到某个时刻自己的影子,随着深入的阅读,那个构建的世界越来越清晰。我真得是一个很容易被文字打动的姑娘。如,我在读《解忧杂货店》,和大冰的《我不》时几度泪目。
我更愿意把读一本书的过程比喻为结交一位新朋友。经别人介绍,或是看到某本书的腰封说是这本书很好看,然后你迫不及待的买来,打开阅读,却发现没有宣传的那样好,其实不然,只是你自己没有看进去而已,就像是人与人的相处,它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循序渐进的过程,读书也是,静下心来,去走进它,靠近它,你会发现它的美好,并仅仅是别人给你传达的那样。
3.其实手机真得没有特别需要你
每次回老家,我基本不怎么玩手机,主要是因为在我妈跟前,一玩手机,随之而来的就是:不要眼睛啦,颈椎迟早出问题等等一系列的碎碎念……所以我就乖乖放下手机,和她唠唠嗑,或者翻一翻床头柜上学生时代读过的几本书,书页发黄,凑近了嗅,有股子霉味。恍惚间时间好像过去了很久,有些字句读起来竟然很陌生,心里不禁怀疑我当时是看过这本书吗?
当然,这里的读书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乐趣,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的乐趣。再回去看手机时,发现其实真没有特别需要你的事情,所以,手机偶尔还是可以放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