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谷穗风致
周末,约了闺蜜芊芊到山顶喝茶,闲聊。
看着山顶上熙熙攘攘的游客,我们感慨,在这个城市中,连这座以一个道观而出名的山上也难寻清静之处。
又聊及,现在的微信朋友圈都是广告、公众号链接,芊芊突然愤愤不平地说:“还记得那个肖姗姗吗?”
肖姗姗,名字有点熟,我想起来了,原来是和我们一个公司的一个女孩子。“怎么啦?”
“她呀,好几年都没联系了,那天在街上偶遇,她和我聊了一大通以前的事,末了她说要加我微信,加就加吧,后来才发现她是在做微商,经常发些广告过来,买了她一些产品后,发现质量不怎么好,价格也不便宜,就再也不想买她的东西了,但她还是经常发信息过来,实在不胜烦扰。”
“哦”我摇摇头。这个姗姗以前也就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旧同事,后来出去做事,一直没有联系。
有些人可以利用“朋友”、“熟人”之名让你去关注他,然后也不考虑对方喜不喜欢,就铺天盖地向人发广告,你想删除他(她)吧,又碍于面子。我甚至曾经还被一个微信朋友要求发红包呢,虽然她要求发1元,钱不多,但感觉怪怪的,我和她并不熟,加微信仅仅是因为大家曾经同在一个培训课。
我个人认为,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培养或沉淀了一定的感情,才可能成为朋友,如,“同学”、“战友”、亲密共事过的同事;有些即使没有共同的经历,但有共同兴趣爱好能够互相交流的人,也算得上是朋友。如果是这些朋友要求“关注”“打赏”“投票”甚至发个红包什么的,我会以“何乐而不为”的态度为之,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啊。
但是,现在有很多所谓的“朋友”,突然和你套近乎,拉近距离,主要的目的却是让你光顾他的网店,关注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公众号,这样的行为,他不感到冒昧,我都感到突兀呢。
记得自己小时候,隔壁住着一位邻居,他每次见到父亲,都是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一点打招呼的意思都没有。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过来拜访我父亲,谈笑风生的样子,与过去完全变了一副面孔。他离开后,我不解地问父亲:“他怎么突然来我们家?”
“他让我买他的产品,哈哈”父亲拿着一支安利洗洁精说,“一开始他就说这种洗洁精如何如何好,我就答应他买一支,想不到价格那么贵,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想着他是邻居也就算了”
其实,如果大家是纯粹的买家和卖家,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商品,但如果是你以所谓的"朋友"、"熟人”之名来推销,人家买还是不买呢?买吧,我心里不舒服,不买,大家都有些尴尬。
待人处事要有分寸,这是自古以来做人的基本礼仪要求。突兀地要求别人“打赏”、“关注”“发红包”、“投票”、发广告信息,其实是一种不礼貌。
并不是说开网店、做兼职不好,如果你要宣传自己的品牌,正确的做法,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服务的品质上下功夫。你的产品好了,服务周到,通过良好的口碑,一传十 十传百,顾客自然就会多起来。有一句话叫做“去追一匹马,不如用追马的时间去种好一片草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那种八竿拉不上关系的人,厚着脸皮群发让人家发一元钱红包的行为,真的要戒掉,你的尊严比一元红包贵多了,不要为一元红包掉自己的价了。
茶快要喝完了,我和芊芊结账准备离开,突然我手机微信出现一个新加朋友的信息,点开一看——
“你猜是谁”我对芊芊做了个鬼脸。
“肖姗姗!?”
“那就删删吧,哈哈哈。”
我们又坐了个来,决定还自己一分清静,于是“刷刷刷”地删除微信里的所谓的“朋友”和“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