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全文1400字,阅读2分钟
春节假期,结束一年的忙碌,在老家待了六天。老家的变化,让人欣喜,让人忧愁。
乡村越来越繁华,也越来越冷清
繁华的,是交通。冷清的,是年味。
老家位于君山许市凉亭村,杭瑞高速,蒙华铁路,S306省道,许东公路,纵横交错。
高速许市收费站就在家门口,铁路紧挨屋后菜园旁,延伸至远方。每天在鸣笛声中醒来,在车辆过减速带的咚咚声中入睡。
年俗不知何时已经远离,年味和热闹劲儿少了。
全家围着火炉看春晚,已成为过去;过年走亲戚,以前围着火笼抢火钳、烧糍粑、烤红薯,现在除了吃饭、喝酒,就是围坐一起刷手机,斗地主,跑得快。
初一到初五,没有玩龙的进门,草把子龙没有踪影;没有拄着拐棍的老人,挨家挨户送财神;村里的小孩,也没有走家串户讨红包。不是门前挂着的红灯笼和春联,与平常几乎没有多大区别。
禁炮深得人心,陋习深受其害
城区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农村,大年三十、正月初一,虽然也有鞭炮声,但数量已经明显减少,不再连续轰炸几个小时,村里人都认为这是好事。
祭拜祖先、走亲访友,也都尽量少放鞭炮,减少安全隐患,不污染环境,少浪费钱,一举多得。
在农村,“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种请客喝酒、人情往来十分严重。
满月酒、周岁宴、贺新房,小孩12岁等等,名目繁多,礼金也水涨船高,从以前的100涨到200,甚至500。
去年,亲戚辛辛苦苦打工挣的4万块钱,全部都用来送了人情。去吧,拿出去的都是一张张红票子;不去吧,以后在村子里怎么混下去?
逼不得已,大家只得想方设法,隔三差五请客办酒,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深陷泥潭,相互伤害却又无可奈何。
老人越来越少,父母加快变老
凉亭村是大村,有3000多人。父亲今年62岁,周围几十户人家里,大多是父辈年纪的人。
前几年,91岁的奶奶去世,周围再也没有90岁以上的老人,连80岁以上的老人都很少。许多人将最后的老人送上山之后,再也难得回一次老家,留下越来越多的“空心房”,散落在田野间。
老人,就是一个家族的根,将几辈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外公外婆生前,正月十五、端午、中秋,晚辈们都要看望二老,顺便聚一聚;过年就更加热闹,四世同堂,50来号人,舅舅、姨妈家轮流请客吃饭,一直要到正月初五。
外公前年去世,外婆去年离开。今年,一大家人相聚一起,热闹之余,更多了一份怀念。
今年,感觉父母老得很快。
母亲将白头发全部染黑,不至于太吓着我们;62岁的父亲取下帽子,全白的头发晃眼睛。
厚实的肩膀慢慢塌下去,脸颊的颧骨慢慢凸起来。
父母变老,早就有征兆,藏在平时不曾留意的细节里:
从和孙女争吃一颗棒棒糖开始;
从和家里的黑狗越发亲近开始;
从和你商量家里的大小事开始;
从向你展现无能为力的一面开始;
从向你讲述死后葬在哪里开始。
陪伴他们安度晚年,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安稳,这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的责任。
回岳阳前,父母把园里的青菜,备好的鸡、鱼、肉,分类装好,将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我和女儿,向父母挥手告别。
从家门口上高速,到建新一大桥高架,开始堵车,走走停停,将近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慢慢环顾周边,不断回望这一程。
夜色之中,岳华公路亮起的路灯,伸向远方;
大片的农田,在黑夜中发出清冷的光;
望不到头的车龙,苏B、浙A,粤T......
每一张车牌背后,都是一个个从家乡走出,归来,又出发的游子。
不管家乡如何变化,如何让人欢喜,让人忧愁,从农村走出的我们,每年春节,都要回到家乡。
将烦躁的心灵安顿下来,将满身的灰尘抖落下来,坐在火炉前,与亲人举杯,喝一口浓烈的谷酒,在胸膛燃烧,忘却俗世烦恼。
待到启程时,迈出沾满泥土的步子,再次走向远方。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时,陪伴你的,还有父母,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