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腿已经疼痛了几天,对平时的生活没有影响,只是没法再去跑步。
我问健身教练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他简单回复说我是因为小腿的韧带没有拉伸好,于是我又按照平时的方法拉伸拉伸再拉伸,感觉并没有缓解症状。
第二天,我又去问另一个健身教练,他简单粗暴地说:我帮你把肌肉滚一下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抠门的我花了两百大洋买了私人教练的一个小时。教练那个泡沫轴帮我滚腿部的肌肉,由于我是第一次滚,像是身体被掏空,我的两只腿简直失去了知觉。滚过之后,硬邦邦的小腿软了下来。
据教练给我灌输的理论,意思是之所以小腿很硬是因为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容易导致腿越来越粗,看上去更难看,而滚的目的是让肌肉放松,然后让它自己长成完美的形状,使我看上去更健美。
这话听上去太悦耳,从此以后我每天自个儿拿着泡沫轴在那儿滚来滚去,还不忘在心里念叨:我的腿一定要越来越美。
给我拉伸了全身的每一块肌肉之后,教练让我示范一下我平时是怎么锻炼的——因为是我要求教练“纠错”,而不是根据他的计划来让我做某些动作以达到塑形的效果。
我坦诚地告诉教练,除了拉伸,我平时不会自行锻炼,也从没有跟着视频或者 GIF素材锻炼。教练又问我难道平日只跑步?我说除了跑步,就是跟着老师一起上课,因为我不知道怎样锻炼才更有效果,但是跟着老师锻炼至少不会有错。
和我期待的那样,教练没有让我练习能减肥的动作,带着我到了无氧运动区。我演习平时固定练习的那几样设备,教练说有那么多器材,问我怎么不多用几个。我说因为都不会,并且主要是想瘦上半身,所以只接触针对性的几个器材。其实我之前的动作差不多标准,教练稍微一指点,我基本上就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我习惯于跑步,有教练曾指出我跑步的姿势不太对,也给我示范过,可是我还来不及得到他的肯定,对方就拂袖而去。这一次特意问了教练,他也觉得我之前的姿势有点儿奇怪,当下指出我的问题所在,我二话不说就改了。
都说习惯难改,我倒认为之所以难改只是因为当事人意识不到那是坏习惯,一旦有人提出你的某种习惯是错误并且有害的,你肯定会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再错下去。
一个小时过去了,温和的教练脸上的表情由同情变成了欣赏,还夸我形体不错,并且健身的想法很特别,特别得好。受到了表扬的我并没有美上天,真心感谢教练给我的指导,我也觉得他对我的夸赞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别有企图,大概是耳目一新吧。
(二)
虽然我不是健身达人,通过健身确实让自己的形象气质有了一定的改变,但绝对没有达到改头换面的效果,我甚至都没有变瘦。
我的这些想法对于很多对健身很了解的人来说或许还会显得很肤浅,不过还是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大概能避免你们走入误区。
很多去健身房的姑娘是为了减肥、让自己更健美或者纯粹为了健康,无论出于那种目的都好,只要你能踏出第一步并且坚持下去,效果一定能让你满意。
我觉得自己健身的意识还不算早,其实上大学的时候身边就有个别同学去了健身房,当时我根本没把它与我联系起来,想着与其去健身房跑步,不如在校园里跑几圈,还省钱了。
事实证明,两者完全不一样。
毕业之后由于居住在大学城,所以健身房里的学生居多,这让我经常感慨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干什么屁事去了,起步太晚。
去健身房最初的目的,大体上来说希望自己更健康,因为我并不是个胖子,对于体型也没有最基本的认知,所以会想着年轻时多运动,年纪大了之后肯定受益。
如果要细说,第一是希望自己的皮肤能变得好一些,敏感肌的我实在难以在这个世界上漂亮得活着;再一点就是老觉得自己脸大,很多人表示健身之后“脸都小了一圈”,我也有此希冀。
由于目的性不是很强烈,我去健身房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打发时间的心态,即使自己的上半身比较胖,也没有想过要做一些针对某些部位的训练。每一次去健身房,先做几个拉伸动作,跑半个小时,再上一节课程,健身球、哑铃操、爵士什么的,跟着老师一起运动。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个别同学会拿着瑜伽垫在大教室的后面跟着教程学习,比如今天上健身球,有人会在后面练哑铃,比如今天上爵士,又有人在后面练健身球。
看着她们认真的模样,我可纳闷了:明明昨天就有这个课程,你昨天来了却不上课,为何要今天自己练呢?
在我看来,自己练是存在风险的,因为即使是看着教程,你也根本没法保证自己的动作不会出错,而且你还不自知。但是跟着老师上课,老师肯定会比我们更科学地规划好课程,并且能够及时纠正你的错误。
虽然说,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有一部分人有自己的健身规划,所以他们宁愿自己有针对性地练习也不要跟着老师上课,以为这样效率会更高。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比起他们自己跟着视频琢磨出来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经验丰富的老师的专业性,尽管有些老师也只是个业余的。
(三)
教练就曾跟我说:“我看到有些人在跟着视频学习,实际上他们的动作完全不标准,效果很难保证。”我不排除教练说这话肯定有希望大家天天请私教的目的,但这确实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在这个分工很细化的年代,每个人无论怎么学习都不可能成为每个方面的专家,在生活中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我们都需要找专业人士来解决。
比如家里的燃气突然打不开了,你排除了没费用、没插卡等明显的因素,还是没办法解决问题,与其自己琢磨哪儿出了问题,倒不如找一个大字不识但是经验丰富的师傅看看;
比如你想通过绚丽的PPT展示一下自己公司的优势,与其熬夜四个晚上琢磨出来让客户尴尬的PPT效果,不如花几百块钱请专业人士花几个小时为你做一个。
很多人都吐槽说,“专家”的水分是在太大,但是除了相信专家,我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很迷茫,我也是相当迷茫,尽管书籍密布,看似每一个人通过一番艰难险阻琢磨出了一条少荆棘的路,也有很多成功学、励志学的东西说年轻人该去干什么,干什么。去创业、去旅行、在职场上打拼、学语言、去疯狂浪荡……正是由于选择太多,我们往往是看着别人精彩地在生活,自己却不知所措。
当面临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选择,我们有点儿分不清到底选择怎样的才好,便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想来想去,最终却没有选择其中一样,任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在我的认知中,其实人生并没有什么绝对有利的选择,当不知道怎样做最好的时候,我通常会按照自己的喜好程度选择一样,无需过多比较,然后赶快去做。
比如人生的大方向,求职的时候觉得甲公司待遇不错,乙公司平台不错,丙公司特别能锻炼人,三者都是自己在乎的,在没法判断孰轻孰重的情况下,那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家。或者说,其实你无论选择哪一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报。
比如生活琐事,去看电影,去学习,或者去跑步,三者都可以,随便你怎么选择,都对你的某些方面有好处。
再比如,帅气的A男,温柔的B男,富有的C男,在他们的人品都还不错的前提下,无论你选择哪个,都不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上面这一段文字是从正面肯定了选择的随机性或者说可变性,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它的反面。
年轻人所要面临的诱惑太多,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精力说“我全要”,于是需要自己去进行选择。
谁都想一劳永逸呀,或者说想做一个对未来最有利的选择,可是谁又能保证以后的事呢,不是总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你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选择变成最正确的”吗?所以我总以为,我们的精力不应该全部放在“到底”怎样做才最正确的这一点上,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的选择不是错的,那么你最终一定能达成自己目标。
所以,我的人生有一条准则是:当我巧妙地避免了那些错误的、我不想要的选择,我就能过我想要的生活。
(四)
其实人要选择什么很容易,但是想要拒绝某些可能性相对来说很难,“损失厌恶”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讨厌失去,即便有些东西原本不属于你。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说某医院倡导人们去做检查,口号是“它将会给你的身体提供一层更好的保护”,鲜有人去。后来标语换成了“如果你不检查,你的身体将会失去一层保护”,结果人们趋之如鹜。
无论是在什么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当你所面临的选择并不是你想要的,哪怕只是其中一方面让你完全没法忍受,你也应该果断拒绝,否则绝对会遭到报应。
抽象的东西不好理解,还是以个人的教训为例。
我本来就一点儿也不喜欢教书上课,有一段时间实在穷的吃土,纯粹为了挣钱,在同学的引荐下去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因为是一对一,课程任务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是我那一段时间相当痛苦,哪怕是在周六上课,也足以让我痛苦一整个星期。
过了两个月,我实在觉得太难受,不仅心里痛苦,还没有了完整的周末,于是毁了那个没经一点儿大脑思考就签下的约。
我常舒了一口气,不过很后悔自己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让自己不开心了,并且一分钱也没有得到,倒贴了不少路费。我还毫不隐瞒地说,那两个月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场噩梦。
对于很多未婚女性而言,选择未来的结婚对象也是这个道理。
你急着找个靠谱的对象,但谁也不知道谁才是那个正确的人,于是你只好广撒网,捞取那个可能的真命天子。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渐渐筛选那些绝对不可能的对象。可是有些姑娘就是容易动摇啊,比如你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姑娘,遇到一个喜欢走天涯的男子,你刚开始觉得他不ok,慢慢地却被他带你去看的那个世界打动了,你心里会对自己说:先交往一下也没什么。
然而一旦投入,你发现一切乱了套,“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这时候的你根本没法儿掌控局面,甚至有点儿难以脱身。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或者人是绝对正确的,比起做出一个更为正确、科学的抉择,坚定地避开那些一看起来就荒谬、你原本预想的结果就是悲剧的选择同样重要。
如果你暂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与其纠结怎么做最好,不如花点精力辨别什么绝对是你不想要的。
当你避开了那些于你而言是错误的选择,那么剩下的种种可能性都能让你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